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郑之侨

郑之侨

郑之侨(1707―1784),字茂云,号东里,清·潮阳举练都金浦乡人,为郑氏金浦系十九世裔孙。雍正13年举人,乾隆2年(1737)进士,授江西铅山县令,兼弋阳县令,历升饶州府同知,署广西柳州府知府,湖南宝庆(今邵阳市)知府,山东济东泰武道员,湖广安襄郧兵备道(今湖北之安陆、襄阳、郧阳三地区,当时各为府)。致仕后家居近20年。其府第今存。

基本介绍

本名:郑之侨字号:字茂云,号东里出生:清·潮阳举练都金浦出生时间:公元1707年去世时间:公元1784年

人物评价

之侨在清代中叶,是一位多获当时舆论称道的地方官,每至一地,均以勤政爱民、造惠一方为己任。任铅山令,“修六桥,筑三坝,条(条陈?)社仓事宜五则,民便之。”任饶州府同知,正确处治豪霸阻截地方粮市事件保障粮源供应。摄柳州知府,处理一宗县令与某县民纠纷案,依法依理,除惩处该县民,又弹劾县令,舆论大称恰当。任宝庆知府,以朱文公《家礼》,转变当地迷信落后习俗,吸收苗民入“学”,使其有参与科考之机会,因而团结了新归附之苗人。在官重农桑,教民勤耕织,戒游惰,着《农桑易知录》。振兴文教,在铅山建鹅湖书院,在宝庆建濂溪书院,培育大批士子。三次担任江西乡试(考试举人)考官,选拔了如蒋士铨等多位知名士。由于政绩显着,所任职之处,去后地方志书(如《铅山县誌》、《宝庆符志》)都为立专传。乾隆朝二位任过“相国的大学士尹继善、陈弘谋则称讚其为“治行第一”。

生平着述

《东里公文存》 (郑克堂编,1938年版,不分卷)今存。
《农桑易知录》 三卷,今存(成于宝庆知府任上。卷一“务农事宜”,卷二“桑务事宜”,卷三“农桑善后事宜”。)
《六经图》 二十四卷,今存(该书以信州学宫石刻为蓝本,包含《易》四卷82图,《书》四卷66图,《诗》四卷37图,《春秋》四卷28图,《礼记》四卷66图,《周礼》四卷64图。其篇目一仍石刻,石刻有缺漏者,则取先儒图考补正,各图注释亦时附以考证。)
《鹅湖讲学彙编》 十二卷。成于任铅山县令时。
《濂溪书院劝学篇》 六卷。成于宝庆知府任上。
《铅山县誌》 十五卷,今存。
《宝庆府志》 八十四卷,今存。

遗蹟

1、郑之侨在金浦当地被惯称为“道爷”(这是代代相传的叫法,与其曾称兵备道相关),郑之侨墓葬在金浦街道石龟山上,常有后人到此祭拜。
2、“道爷”祠,由于年久失修,近年来,由后代子孙共同出资赞助重修,主要供奉郑之侨系内子孙(金浦当地全为“郑”姓,并非全为郑之侨后人)。
3、今遗有”大夫第“、”进士第“等府第,并满清乾隆皇帝圣旨一道。原有诸多藏书,皆在文化大革命中流失。

四道堂外景01四道堂外景01

勤政为民勤政为民

相关传说

五行风水术

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知道”道爷“,但是却极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号。传说郑之侨饱读诗书,深知五行风水之术,其墓地为”望天狮“。传说他在自家府第之中皆排有八卦阵法,外人子孙不可入住,正因此,除了之侨子孙外,没有人敢住进之侨府第。这亦有利于遗蹟的保存

掘墓传说

传说郑之侨的儿子们在其死后,觉得遗留财产太少,以为都被其父用于陪葬,遂挖其坟墓,谁知石碑之下仅有纸文一张,写着如果子孙挖他坟墓,便后世子孙不可为官。这件子挖父坟的传言在金浦当地流传甚广,据查实,目前之侨后人尚无行政人员

本文由'严映寒'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