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耵聍是什么意思

又名耵耳、俗称耳垢。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称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

耵聍的简介

耳屎学名叫耵聍,正常人的耵聍是干性成片状的,随头位改变或运动以及咀嚼动作向外脱落。一般情况下,耵聍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干燥成痂、自动排出。

耵聍的作用

耵聍富含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蛋白等。耵聍可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还可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保护鼓膜。

耵聍的危害

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形成大的硬块,阻塞外耳道就导致耵聍栓塞。随着耵聍硬块的增大,声音无法传递至鼓膜,会引起听力下降。有时,由于洗头或者游泳后,水进入耳道使得耵聍浸泡膨胀,完全堵塞耳道,就会出现耳闷、听不清的症状,少数人还会有耳鸣、眩晕。眩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耵聍栓塞压迫鼓膜,通过听骨链的活动刺激了内耳平衡器官,也可能压迫和刺激了外耳道的迷走神经耳支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及走路不稳。

耵聍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如果耵聍栓塞经常复发就要寻找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耵聍分泌异常:耵聍分泌过多,如油性耵聍(俗称“油耳朵”),经常自行掏耳朵会刺激耵聍分泌过多。耳部放疗后造成耵聍腺萎缩,分泌减少使得耵聍干燥不易脱落。

2、外耳道狭窄妨碍耵聍向外排出:如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外伤性外耳道狭窄、外耳道肿瘤、外耳道异物等。

3、老年人易发生耵聍栓塞:因为老年人咀嚼功能下降,耵聍腺萎缩,耵聍干燥不易脱落。

4、儿童易发生耵聍栓塞:因为乳汁喂养不需要咀嚼,喂养过于精细等等。

5、耵聍栓塞 VS 外耳道胆脂瘤:耵聍栓塞经常复发者还需要与外耳道胆脂瘤鉴别

6、外耳道胆脂瘤:通常情况耳道中央也是耵聍硬块,但耳道周壁可见白色上皮,不易与外耳道壁分离,胆脂瘤会破坏外耳道骨质,引起剧烈疼痛

经常掏耳朵危害大

常挖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还可能诱发多种耳病。

外耳道是一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呈“s”型曲线。外耳道的皮肤薄如丝蝉,皮下组织稀少,与软骨膜附着紧密。挖耳时尖锐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常引起外耳道的损伤,甚至出血。如果挖耳用力过度,可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长期反复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肿胀,细菌趁机而入,也可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会形成外耳道疖肿和外耳道炎。

如果长期习惯性地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肤的粗糙、增厚、表皮皲裂、脱屑,进而出现局部的炎症、剧痒,也可引起外耳湿疹。湿疹渗出液的长期刺激可继发感染,合并外耳道炎,此时容易引起误诊,并难以治愈

如果经常挖耳易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 并有刺伤鼓膜的危险。鼓膜刺破后,可以发生感染,形成化脓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挖耳时如不慎伤及内耳,可引起神经性耳聋,还有诱发中耳癌的危险。

所以如无不适症状,成人无需定期“掏耳朵”。幼儿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导致下颌关节活动无力,耵聍易跟和尘土混合凝结成块状,轻者无关大碍。但如果耳朵出现发堵发闷、耳鸣、进水时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不管何种情况,家长都不要轻易为幼儿掏耳朵,以免损伤外耳道。

本文由'匿名'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