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採莲曲·落日清江里

採莲曲·落日清江里

盛唐诗人刘方平五言绝句,乐府体。惟妙惟肖地塑造一个可爱的採莲劳动妇女形象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不仅写出採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采 莲 曲作品别名:《採莲女》、《湖边採莲妇》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江南弄》文学体裁:乐府诗旧题作者:刘方平

作品原文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⑴。
採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⑵。

注释

⑴荆歌:古代荆楚地区的女孩子能歌善舞。荆,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春秋时属楚。楚国又称“荆”,有时合称“荆楚”。楚腰,据说楚国国王喜欢细腰的舞女。楚腰即指细腰。
⑵十五:十五岁。乘潮:乘着潮水的涨落,驾舟採莲。

白话译文

清清江面上夕阳晚霞随波飘摇,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从小练就了一身採莲的本领,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创作背景

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作品鉴赏

《採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採莲女》、《湖边採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採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採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採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蕩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徵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繫首句,不由得使人想像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乾什幺呢?唱的又是什幺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採莲。傍晚还在採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开朗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採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採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採莲人。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採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繫日暮採莲,自然让人了解到採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幺勇敢多幺勤劳。这两句不仅写出採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鍊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本文由'衣念之'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