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杂诗·漫漫秋夜长

杂诗·漫漫秋夜长

《杂诗·漫漫秋夜长》是汉末魏初时诗人曹丕所写的一首五言诗。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写出户徘徊所见的景物,抒发浓厚愁苦的思乡之情。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言外有无穷的悲凉,远不止于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句间流淌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一个时代士人生存境遇的特写,是士人在社会动乱中的切身体悟。此诗写得清丽自然而又缠绵悱恻,历来被认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杂诗·漫漫秋夜长创作年代:汉末魏初文学体裁:五言诗作者:曹丕

作品原文

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①,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②,三五正纵横③。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④。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作品注释

①展转: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的样子
②天汉:天河。“天汉回西流”与《燕歌行》的“星汉西流夜未央”同义。
③三五:指天空疏稀的小星。纵横:指群星布列的样子。正纵横,言夜正深。夜深而觉星稀者,月明故也。
④绵绵:言思绪之多且长。

作品译文

漫漫的秋夜多幺漫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觉得时间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银河转西流向正西方,心星噣星排列成从横。
草虫的叫声多幺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上无桥樑。
面对来风长长地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作品鉴赏之一

萧统《文选》有“杂诗”一类,李善注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杂诗”大多是一些富有兴寄的游子思妇诗,今所存者以建安诗人之作为最早。此篇是一首游子思妇诗,写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浓厚抑郁的思乡情绪。从风格、情调和措词都和《古诗十九首》相近,带有模拟性质
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悲秋而引起愁苦郁闷心情的抒发以后,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诗写游子,一开始即将主人置于凄凉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这种凄凉的深秋长夜,最容易引起飘泊异乡的游子的满腹忧愁和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次二句即将笔锋转向了游子,写主人公由于强烈的怀乡思绪的折磨,展转反侧而夜不能寐,在无聊的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于户外。这“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显化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忧愁不能寐”一节。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写出户徘徊所见的景物。“忽已久”,交待彷徨时间之长,也显示了主人公当时思乡的意痴情迷。“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和气侯的寒凉,由于寒露的侵袭,惊断了客子的思绪,从而引起下文的“俯视”和“仰看”。曹丕写诗,善于通过视觉上下角度的变化,多方位地表现景物,并从而引起联想这一俯一仰,极其自然和谐,毫无斧凿痕迹。“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二句,承上继续写“仰看”。“天汉”,指银河,“回西流”,写银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时银河是西南指向,随着夜深而向西转移,现已转向正西,可见夜已很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斗,《诗经·召南·小星》有“嚖彼小星,三五在东”之句,朱熹《诗集传》说:“三五”,言其稀,盖初昏或夜将旦时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彷徨之久,反衬出他长夜不寐的痛苦。“草虫”二句转写动物,“草虫鸣何悲”,写听觉,照应上文的“俯视”,“孤雁独南翔”句又一转,写视觉,照应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间,所见所闻,无非都是令人心伤的景象。使主人公仿佛感到自身如一只失群的孤雁般无所归依,并从而引出下文浓厚愁苦的思乡之情的直接抒发。这种以自然界的动物衬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联想也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正麵点明主人公强烈而愁苦的思乡之情,诗中的一切感受视听和意念皆由此而生髮。全诗的筋骨,至此方始揭出。末四句具体写欲归不能的痛苦,暗用汉乐府《悲歌》中的“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之意,表现不得回归时肝肠寸断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全诗也就在这断肠声中戛然而止。
此诗写得清丽自然而又缠绵悱恻,历来被认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答,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倾国倾城,在绝世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正是指此类诗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效果而说。

作品鉴赏之二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言外有无穷的悲凉,远不止于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句间流淌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是一个时代士人生存境遇的特写,是士人在社会动乱中的切身体悟。
慢慢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开篇诗人就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中,凸显出游子的凄凉悲苦背景。为游子“辗转不能寐”而“披衣起彷徨”做了环境氛围的渲染。游子彷徨什幺呢?感伤生不逢时,感伤国家乱离,感伤有家难回。在无尽的痛苦的徘徊中,他“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他久久地不能入睡,徘徊在旷野里遥望家乡山高路遥,无奈中只好“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他这样地来回漫步一直到“天汉回西流,三五正从横”的四更天。“三五正从横”是指心星和噣星正排列在天边,“三”指心星,“五”指噣星。三星五噣出现-在西天是四更天。“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飞”在寂静的夜空中,草虫悽厉地一声声惨叫着,失群的大雁孤独地从头顶上飞过,更加剧了游子的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呢?可是面对离乱,面对战争,怎幺可能回到故乡呢?“愿飞安的翼,欲济河无梁。”游子自恨没有翅膀高飞,无法度过万水千山的重重阻隔,这阻隔固然有天险,更多的是人为的无奈。无奈中游子只能在“向风悲叹息,”中,伤心地“断绝我中肠。”
这首诗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悽厉的北风中描写,为游子抒发思乡之情做了背景铺垫。然后又在苍白的月色中,天汉转西的四更天,以深秋深夜宁静中凸现出游子月下的孤独孑影,空旷的寂寞。由此我们不但看到游子月下潦倒的身影,颓废的神情,而且还在视觉的凄凉中加上了听觉上的悲鸣,草丛里看不见的虫子不断地悲切地鸣叫着,失群的孤雁的黑影突然悽厉的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这使人心悸而栗的悲鸣声不也是游子的内心写照吗?这里虽写景,但景中情长,意境描写深远独绝,清新无比。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字子桓。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謚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少有逸才。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王世子。公元220年(延康元年),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着《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由'胥邦安'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