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何家庄村(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下辖村)

何家庄村(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下辖村)

何家庄村隶属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位于镇政府驻地西7公里处。村地处长埠岭,呈元宝形。村东为石家泉村,村西为杨庄镇凤凰官庄村,村南为鲁西村,村北为许小洼村。人口1380人,耕地1918亩。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何家庄村行政区类别:村所属地区中国华北地理位置:济南市莱芜区人口:1380人

历史沿革

据何氏谱碑记载:明景泰四年(1453),何赵两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原名赵庄,后何姓户数多,改称何家庄。何家庄现有何、李、刘、王、吴、靳6姓,以何、李占人口最多。明《嘉靖莱芜县誌》载:“辛兴保·何家庄。”1945年属鲁西区,1951年隶属方下区;1958年属鲁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归属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属方下办事处,1987年归属方下镇至今。何家庄1951年有了变工组,1953年进入互助组,全村十几个互助组。1955年进入初级社,何培兰、何允连为社长。1956年秋后,全部进入高级合作社,1958年加人人民公社,与龙尾、大小桥沟、凤凰官庄、胡宅、太平官庄、梅家官庄划为四营。“大炼钢铁”时,何家庄分为9个小队,每队分支60个炼铁炉,当时称“一脚蹬”。要求进入四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思想革命化。全村9个队分5个食堂,每10天发一次票,大人小孩一样,吃公共食堂。这样坚持一年时间后改为家庭自炊。

经济建设

何家庄自古经济较为发达。解放前,织布就已经成传统手艺,到50年代发展成集体副业,50多部织布机,成为邻村穿衣的主要来源,在莱芜属最大的织布中心地。1963年开始配酱油、食醋。一开始用毛驴作动力,后换上柴油机磨香油、轧棉花。1963年在村南建成马蹄形小饮窑l座,生产黑砖,经营甚好,年终村民分利人均5元。到1979年,迁到村北建起14门的大型窑厂,设计能力年产500万块,成为村庄集体收入的一大来源。三中全会以来,何家庄人依靠党的好政策,充分发挥地势条件,在村两委领导下调整农业结构,建起温室大棚50多个。1986年,开始在长埠岭上种西瓜,到现在已发展到500多亩。何家庄西瓜个大、沙瓤、润甜。1994年,开始养仔猪,到2000年底,全村已发展到280户,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全村年存栏量达到4万多头,近百户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3万元。何家庄注重道路和水利建设。1970年建造起一座蓄水12万立方的水库,并配套完善了提水设施,后承包给个人养鱼浇地两用。1994年,修通了通往泰莱路的沥青路,1994年修筑起村东、村西两条混合土路。1997年通了南北大街。何家庄人思想较为先进。20世纪60年代,全镇第一台8马力的拖拉机开进村里,1968年用上电,1976年建水塔,200户人家用上自来水。1994年被省畜牧局评为畜牧强村。1996年,全村挂牌十佳文明户370户。

人文历史

何家庄历史悠久,名人名事颇多。相传明朝末年,何氏高祖何万羊,种地千顷,羊万只,当时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为保卫祖国,解放人类英雄辈出。英雄何荣贵在齐鲁大地广泛传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就有8人。
何家庄一个文化古蹟较为丰富的村庄。风土人情,颇具特色,有考古价值的文物不少。村北l公里处,有两株高大挺拔的刺柏,犹如双胞胎兄弟,耸立家祠两侧,高13.5米,一搂多粗,距现在有400多年,成为村庄生机勃勃的一大标誌。北面有一棵高大阔冠的老槲树,主干三搂多粗,上冠能遮盖一市亩地。离地面4米处,四叉分开中间能放一张小圆桌。夏日有四人各据一叉稳坐喝茶纳凉不在话下,已有近500年历史。树下、沟旁、堰边方圆200米生长着众多杂草野花,有十几味草可入药。整个何家老林有10大亩地,林内绿树葱葱。20世纪60年代初,何官庄、高庄、站里姓何的都来上坟。80年代,曾被列为泰安地区保护古蹟。村内还有两件古物,一是大石臼,二是上马石,还有石马锅传说。何家庄崇尚教育文化。解放前有私塾1处,解放后,建学校后发展到国中四个班。近几年考入大中专学生达200人。何家庄唱戏很出名,1959年村人自演四平调《王小赶脚》、《三世仇》等。1987年代表方下镇製作了一条长20米的布龙,正月十五在莱芜舞龙闹元宵。1983年村里成立电影放映队,在周围几个村庄巡迴放映。1976年建水塔1座,200户人家用上自来水。中央卫生部领导亲临村庄人户视察,满口称讚。1968年至1974年,接受济南市下乡知识青年12名。

地图信息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本文由'惜香小公主'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