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南中大姓

南中大姓

南中大姓是指中国汉、晋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在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部)落户定居的汉人豪强,代表性的“大姓”有爨、孟、李、董、雍、毛、朱、吕等。

南中大姓是指中国汉、晋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在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部)落户定居的汉人豪强。其最早见于记载是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氏,与(牂牁)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即今贵州一带的几个大姓在天下大乱时维持自治,后来归顺刘秀。南中大姓的主要来源是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在南中地区设定郡县以来,从中原移民实边而来的汉人后裔。南中地区土着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险恶,这些汉族移民不得不以血缘为纽带,聚集在一生活,从而形成“大姓”。到东汉后期,这些“大姓”已经成为南中地区举足轻重力量,代表性的“大姓”有爨、孟、李、董、雍、毛、朱、吕等。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地盘,与土着“夷帅”进行联姻,称为“遑耶”,一道与本郡太守构成微妙的三角关係。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后,南中大姓雍闿、朱褒等即与夷帅高定、孟获一起造反,被诸葛亮平定。随后蜀汉政权带走了南中的精兵,剩下的兵力则配给大姓为部曲,同时也收买刚狠的少数民族加入部曲,设五部都尉,于是南中地区形成“四姓五子”的格局。
诸葛亮南征以后,採取笼络大姓的策略,因此南中大姓与朝廷命官间的关係较为稳定,其势力也不发展。西晋初年,南中都督霍弋动员爨、孟、董、李、毛等大姓与吴国争夺交州八年之久,最终折兵损将,无功而返,这削弱南中大姓的实力,也加剧他们与中央的矛盾。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建宁郡大姓李睿、毛铣,朱提郡大姓李猛各率部曲数万,起兵造反,被宁州刺史兼南夷校尉李毅镇压后,李睿的“遑耶”夷帅于陵承又反叛,最终攻陷州府,造成南中大乱。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王逊任宁州刺史,负责收拾残局,他虽然一度稳定局势,但为政苛酷,引起南中大姓的不满,许多人通款成汉李雄,李雄则利用南中的纷争,加紧对南中用兵,于鹹和八年(333年)攻占南中,所有大姓皆投降李雄。李雄封李寿为“建宁王”,统治南中,继续以大姓为属官。
自李毅为南夷校尉以来,南中大姓之间争斗不休,造成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各大姓的势力也在兼併残杀中不断削弱。到李寿为建宁王时,只有霍、爨二姓的势力较强。鹹和九年(334年),李雄“分宁州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爨琛为交州刺史”。霍、爨两大姓分治宁州、交州,显示他们在南中旗鼓相当。鹹康五年(339年),建宁太守孟彦率州人缚宁州刺史霍彪于东晋,东晋以孟彦为丹川守将。次年李寿攻陷丹川,孟彦等守将皆死。南中霍、孟两家大姓同归于尽,南中大姓只有爨氏一家称强了。永和元年(345年)十二月,身为成汉将领的爨頠投奔东晋,但东晋无法直接统治南中,南中遂进入爨氏自治的时代,而南中大姓则大多夷化,融入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中。

本文由'应龙如灵'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