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灰林鵖

灰林鵖

灰林鵖(学名Saxicola ferrea),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灰林鵖是小型鸟类。雄鸟上体暗灰色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长而显着,两翅黑褐色具白色斑纹下体白色,胸和两胁菸灰色。雌鸟上体红褐色微具黑色纵纹,下体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

灰林鵖是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营巢于低矮灌丛和草丛间,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期为5-7月,通常每窝产卵4-5枚,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林缘疏林、草坡、灌丛以及沟谷、农田和路边灌丛草地,分布亚洲部分地区

灰林鵖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概述图来源:)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灰林鵖拉丁学名:Saxicola ferreus别称:灰林鸟、灰林动物: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雀形目:鹟科:石鵖属:灰林鵖亚种:2个分布区域:亚洲部分地区命名人及年代:Gray,1846英文名:Grey Bushchat

形态特徵

灰林鵖雄鸟:上体自额、肩、背至腰深灰色,各羽中部具黑褐色块斑,腰和尾上覆羽纯灰色。尾羽黑褐色,外翈缘灰白色。眉纹白色,眼先、颊和耳羽均黑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缘具棕白狭纵纹,内翈缘基部转白色;外侧覆羽黑褐色,端缘灰色;内侧中、大覆羽近纯白色,形成显着白色翼斑。颏、喉白色,胸污白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胁、翅下覆羽淡灰,外啊缘棕褐色。
灰林鵖雌鸟:上体灰棕色,各羽中部黑褐色。尾上覆羽栗褐色。尾羽淡黑褐色,羽缘棕色。飞羽和覆羽淡黑褐色,羽缘淡棕色;翅上白斑边缘缀以棕黄色。颏、喉白色;下体余部棕色;胁、翅下覆羽灰黑色,羽缘棕色。
灰林鵖雌雄共有的特徵是虹膜褐色;嘴和脚黑色。
灰林鵖大小量度:体重♂11-21g,♀10-18g;体长♂115-150mm,♀118-147mm;嘴峰♂9-12mm,♀9-12mm;翅♂61-71mm,♀57-67mm;尾♂52-71mm,♀54-67mm;跗跖♂19-24mm,♀19-2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灰林鵖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林缘疏林、草坡、灌丛以及沟谷、农田和路边灌丛草地,有时也沿林间公路和溪谷进到开阔而稀疏的阔叶林、松林等林缘和林间空地。

生活习性

灰林鵖是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集成3-5只的小群。常停息在灌木或小树顶枝上,有时也停息在电线和居民点附近的篱笆上,当发现地面有昆虫时,则立刻飞下捕食。也能空中飞捕昆虫,但多数时候在灌木低枝间,飞来飞去寻找食物,不时发出“吱-吱-吱”的叫声。叫声一般为上扬的“prrei”声,告警叫为轻声的“churr ”接哀怨的管笛音“hew”,鸣声为短促细弱的颤音,以洪亮哨音收尾。
灰林鵖营巢于低矮灌丛和草丛间,也有置巢予地面。以苔藓、草根、禾本科植物材料。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细草茎和草根等材料编织而成,巢内垫有鬚根和细草茎,有时也垫有兽毛和羽毛。巢外径为10cm,内径6cm,高6.8cm,深4cm。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站在巢附近灌木或小树上鸣叫。
灰林鵖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昆虫主要为甲虫、蝇、蛆、蝗虫、蚂蚁、蜂等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以及鳞翅目和其他昆虫及其幼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

分布範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高棉、中国印度、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日本
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灰林鵖分布範围灰林鵖分布範围

繁殖方式

灰林鵖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每窝产卵4-5枚。卵淡蓝色绿色或蓝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19mm×13-15mm。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约15天。

亚种分化

序号中文名学名命名人及年代
1
灰林鵖指名亚种
Saxicola ferrea ferrea
Gray,1846
2
灰林鵖普通亚种
Saxicola ferrea haringtoni
Hartert,1910
(资料来源:)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全球数量尚未可知,但该种被认为是常见的物种。2009年,灰林鵖在中国大约有100-100000对。其种群数量发展趋于稳定
灰林鵖是中国长江和长江以南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山地灌丛鸟类,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该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保护。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本文由'天神院己巳'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