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

在哲学和逻辑中,可能世界概念被用来表达模态断言。在哲学中,术语“模态”覆盖了如“可能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观念。谈论可能世界在当代哲学讨论中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英语世界中),儘管有着巨大的争议。

基本介绍

中文:可能世界外文名:Possible Worlds含义:被用来表达模态断言源自:哲学逻辑覆盖观念: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

内容介绍

那些使用可能世界概念的人认为“实际”世界是很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对于世界可以是的每个不同方式,都被称为一个独特的可能世界;实际世界是我们事实上住在的世界。命题的模态状态被按照“在其中它为真的世界”的方式来理解;所以:
真命题是“在实际世界中为真”的命题(例如:“尼克森在1969年成为总统。”)
可能命题是“至少在一个可能世界中为真”的命题(例如: 休伯特·汉弗莱在1969年成为总统。”)
偶然命题是“在一些可能世界中为真在另一些中为假”的命题(比如:“尼克森在1969年成为总统”,这是“偶然为真的”,“休伯特·汉弗莱在1969年成为总统”,这是“偶然为假的”。)
必然命题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的命题(例如: “明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不可能命题 (或“必然假命题”)是“不在可能世界中为真”(例如:“Melissa 和 Toby 同时对方高。”)
可能世界的想法最普遍的归功于莱布尼兹,他称可能世界为神头脑中的想法,并使用这个观念来争辩说,我们实际上的 神造的世界一定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但是,学者也曾在 Lucretius、Averroes 和 John Duns Scotus 的着作中找到了这种想法的蹤迹。这个观念的现代哲学使用的先驱是 Saul Kripke。

形式语义

从可能世界语义推导出来的系统性的理论在 1950 年代由 Saul Kripke 和他的同事首次介入。以类似于我们前面提议的方式处置事物,可能世界被用来为关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断言提供语义: 在模态逻辑中,“可能的”称述被称为在“至少一个”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必然的”陈述被称为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为真,“真”陈述至少在“这个”世界 中为真(在“实际”世界中)。 (所以通过这些定义,所有必然性陈述都可以当作可能性陈述,当然也是真陈述。)
可能世界语义经常用做 Kripke 语义的同义语,但这普遍的被认为是一个错误: Kripke 语义可以用分析除了真势模态之外的模态,并且Kripke语义不假定模态现实主义,它或许是可能世界的语言所预示的。

哲学工具

以此作为根基,“可能世界”成为很多哲学开发的中心部分,从 1960 年代至今 – 包括依据 David Lewis 和 Robert Stalnaker 开发最着名的反事实条件分析,它依据的是“邻近的可能世界”。在这个分析中,当我们讨论“如果”某些条件在场“就会”发生什幺的时候,我们的断言的真实性由在具备这些条件的最邻近的可能世界(或最邻近的可能世界的“集合”)中什幺是真的来决定。(可能世界 W1 被称为在 R 方面邻近于另一个可能世界 W2,在达到 W1 和 W2 在 R 方面发生同样的事情的程度上;两个可能世界在特定方面上发生的事情差异越“大”,它们相互之间在这个方面就越“远”。)使用早先给出的反事实的例子,“如 果乔治布希没有在 2001 年成为美国总统,戈尔就会成为美国总统”,表达了一个断言的这个句子可以被重新形式化为如下: “在最邻近(在有关方面最邻近)于我们实际世界的所有可能世界中,那里乔治布希2001年没有成为美国总统,而是戈尔成为了美国总统”。在关于这个句子的 这种解释上,如果有最邻近(在有关方面最邻近)于真实世界的某些世界,这里乔治布希和戈尔都没有成为美国总统,则这个反事实所表达的断言是假的。

本文由'东沛芹'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