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北卧龙村

北卧龙村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在清中叶有几户以卖粥为业,聚居成村,因当地有土垄一条,色黑质硬,与两边黄土颜色分明,宽二米,长二里许,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状似卧龙入河吸水,因此命村。村分南北,此为北村。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北卧龙村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绿化街道:10000多平方米原属:城关镇辖区国家中国

大事记

1939年日军飞机轰炸本村,投弹4枚,炸死村民1人。
1941年3月25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成立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4年“四清”工作队来村开展“四清”运动
1978年始用柴油机发电,全村用上电灯。
1980年修建塘坝3座。
1982年投资2万元,建起油坊。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12万元,建起砖瓦厂。
1988年用上电网供电
1991年投资9.8万元,安装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比1978年增长2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提高到586公斤,总产31.44万公斤。 1981年,村党支部发动民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栽植板栗产量13.4公顷、苹果20公顷、芋头40公顷。1997年,发展葡萄2公顷。2000年,牛存养量40多头、羊200多头。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743万元,其中农业571万元,林业91万元,畜牧养殖业79万元,渔业2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麻布生产,从业人员10多人,收入仅够自给。1986年,村集体建麵粉厂,职工4人。此后,村相继建起油坊、粉坊、麵粉厂、刺绣加工厂。1995年,建起个体芋头加工点8家。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8人,收入227万元。
第三产业1964年,村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收入不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民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店修理、电气焊、运输项目。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人,收入82万元,其中运输业14万元,商饮业58万元,服务业10万元。
合作社以来,本村粮食产量150公斤以下,解决不了北卧龙村民的温饱问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党支部带领民众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工业,特别是95年以后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抓住机遇,拓宽经济发展,把招商引资做为头等大事来抓,1997年与韩国福进株式会社签订投资契约,村与外商总投资1000多万元,村受益50万元,1999年村与韩国釜一公司签订投资契约,总投资600多万元,村受益35万元。

政区人口

北卧龙村1958年9月原属城关镇辖区,1962年5月从城镇划出,为城南公社,村属城南公社辖区,1984年5月改为三官庙乡,村属三官庙乡辖区,1987年设办事处,我村划为中云街道办事处辖区。
北卧龙村位于胶州市西郊,中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公里处,南与油坊台子、南卧龙村接壤,北与东宋、中宋、西宋三个村为邻,东与郭家庄、西与黄埠岭为邻,全村面积为632亩,其中:耕地300亩,由于村经济的发展,耕地为15亩,全村共有350户,总人口1000多人。其中:外迁户,150多户,总人口500多人,全村经济总收入近3500万元,人均收入6800元,上交国家税金400多万元。

村庄建设

硬化道路、美化绿化街道10000多平方米,正在筹建高层楼房建设,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事业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1999年新建託儿所、老年活动室一处,实行免费入托,村里还成立秧歌队等、老年活动室,还配备了象棋、麻将扑克、门球等娱乐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型,村民家庭中,家庭有电话率占85%,户户有电视,机车家庭占有率95%以上,家庭拥有轿车和运输车40多辆。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扩大,对村民发放福利不断提高,每年每人发放麵粉200公斤,对于村民子女考上中专、大学、研究生髮给奖金分别为500元、1000元、2000元,凡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养老金200元,对独生子女实行了备用保险制度,有关部门所收的款项全部由村负担。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青岛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本文由'归慕珊'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