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芒康三弦舞

芒康三弦舞

三弦舞起源于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乡,其舞姿具有古朴、典雅、悠扬、舒畅的独特魅力深受民众的喜爱。来往旅客对三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为藏东南地区和藏、川、滇交界处非常着名的舞蹈

2008年6月,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申报的“芒康三弦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683 Ⅲ-86。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芒康三弦舞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非遗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舞蹈遗产编号:Ⅲ-86申报地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历史渊源

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至今除该乡境内广为流传外,在周边地区也较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樑,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製成。

芒康三弦舞

艺术特色

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不受人数场地限制,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传承现状

但现今三弦舞有面临失传的局面,经过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这芒康县独有的艺术再展昔日风采。据说原舞蹈有13个节目,现流传下来的只有7个,解放后,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之际,在昌都地区庆祝成立大会文艺表演中获得观众好评。现今约有近200名艺人会跳流传至今的7个舞蹈。目前在当地旅游业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民众基础,逐渐吸引了广大区内外的旅游者和文艺界人士,这一具有独特性的艺术在毗邻省区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尤其是随着党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齐放”等文艺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芒康曲孜卡三弦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已经逐渐成为一套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放射出藏东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辉,为促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传承意义

芒康县曲孜卡三弦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本文由'风见宏儒'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