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笙簧

笙簧

笙簧,汉语辞彙。

拼音:shēng huáng

释义:1、指笙。簧,笙中之簧片。2、指笙的乐音。

基本介绍

中文:笙簧拼音:shēng huáng注音:ㄕㄥ ㄏㄨㄤˊ解释:簧,笙中之簧片

词目

笙簧

拼音

shēng huáng

引证解释

1、簧,笙中之簧片。
《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钟, 叔 之离磬, 女娲 之笙簧。” 郑玄 注:“笙簧,笙中之簧也…… 女娲 作笙簧。”」《佛祖历代通载》卷2:「女娲氏(姓风,伏羲之妹。能变化万物也)造笙簧(长四尺。列管匏中施簧。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竿三十七。簧长四尺二寸。用竹为之。形状参差如鸟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登 ( 孙登 )上峯,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
宋 张子野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明 杨珽 《龙膏记·宠赐》:“听鸟语笙簧叠奏,看瑶阶绣茵初长。”
2、指笙的乐音。
张素 《初至江南》诗:“山村隐图画,鸟语替笙簧。”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二回:“﹝ 宋江 等﹞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
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仪、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可之,女娲当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此时的笙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诸朝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乾壳内製成(今云贵边疆的苗、傜民族,仍存用此种笙)。
笙簧,指的是一种乐器,没有特指是什幺乐器,是通指。

相关神话

女娲创造笙簧在古籍中的记载:
《礼记》(西汉:女娲之笙簧。
《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谨按《世本》:“女娲作簧。”簧,笙中簧也。《诗》云:“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宋书》(南朝梁·沈约):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它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世易之以竹乎。
《魏书》(北齐·魏收):伏羲弦琴,农皇制瑟,垂钟和磬,女娲之簧,随感而作,其用稍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八音之属,协于八节。匏,瓠也,女娲氏造。
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问女娲笙簧” 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隋书》(唐·魏徵等):匏之属二: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隋书》(唐·魏徵等):昔者淳古苇籥,创睹人籁之源,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在“ 帝女娲氏”中引 《帝王世纪》曰: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为女皇,其末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
魏陈王曹植女娲赞曰: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笙者,女娲造也。
《通典》(唐·杜佑)(卷一百四十四 乐四)匏七(笙 竽) 笙,世本云:“随作笙。”未知其何代人也。礼记曰:“女娲之笙簧。”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十三簧,象凤之身。”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相似也。“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龡竽笙。”(郑众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教,教视了也。”龡音吹。)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十三簧者曰和。”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代易之以竹耳。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甚劣。)
《太平御览》(宋·李昉):《帝系谱》曰:女娲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乐既成,天下幽微无不得理。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宋记)刘昺引蜀方士魏汉津见帝,献乐,议言:“伏羲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苇籥,其乐曰光乐;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鹹池,其乐曰大卷。

本文由'公叔采亦'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