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转语

转语

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

转语 [zhuǎn yǔ]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转告。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庸”、“倯”是迭韵相转。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云门三转语、赵州三转语等。 4.引申为解释的话。 5.指转换话题。

英文翻译:Transfer of language

基本介绍

中文:转语外文名:Transfer of language拼音:zhuǎn yǔ释义:转告

历史记载

"转语"这个名称始见于扬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说:“?,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清代戴震有《转语二十章》。其书不传,可是有序一篇,载于《戴东原集》。他把声音的变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位”,一类是“位同”。“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这都是就声母来说的。“同位”就是发音部位相同,"位同"就是发音方法相同。如"端"、“定”两母相转是同位,如“端”、"精"两母或"定"、“从”两母相转是位同。他说:“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他认为由此就可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总之,用音义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转为有系统知识。上溯可以求语根,下推可以解语词分化的缘由。王念孙作《广雅疏证》,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以此阐发训诂,成就极大。
与戴震同时的人程瑶田又作《果蠃转语记》说明有相同的声音组织形式的複音词,字义也每每相通。他说:“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这就把许多双音语词字不同而音义相通的也纳入研究的範围来了。在清代训诂学中推寻语源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语言特点

语言变转,有因时而变的,有因方言地区不同而变的。晋代郭璞注《尔雅》、《方言》,每每说“语声转”,或说“语转”、“声转”。例如《尔雅·释诂》:“卬,我也。”郭璞注:“卬犹姎也。语之转耳。”又《释鸟》: "?鸰,戴鵀。"郭注:“?鸰犹??,语声转耳。”这些都是声母相近而意义相同的词。又《方言》卷一说:“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郭注:“语声转耳。”又卷三:“苏、芥,草也。”郭注:“苏犹芦,语转也。”又卷五说:“杷,宋魏之间谓之渠挐,或谓之渠疏。” 郭注:“语转也。” 又同卷:“薄,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或谓之麴。”郭注:"此直语楚,声转也。"(“楚”是伧楚的意思) 这些都是韵母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自从郭璞解释语词提出"语转"、“声转”的观念以后,清代学者研究训诂,就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条规律去说明见之于古书中的音义相关的各类语词,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

相关书籍相关书籍

本文由'贸梦筠'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