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马沙门氏桿菌病

马沙门氏桿菌病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病是单蹄兽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临诊特徵是孕马发生流产,公马发生睪丸炎或髯甲脓肿,初生幼驹发生败血症、关节炎、肺炎、下痢等症状,在成年马中偶有急性血性肠炎发生。

基本介绍

中文:马沙门氏桿菌病外文名:Equi salmonellosis,ES又称:马副伤寒(Equine paratyphoid)主要影响动物:单蹄兽

分布危害

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州和欧洲曾发生大批母马流产,Smith和kilborme(1893)首次分到马流产沙门氏桿菌,并进行了研究。早年我国未见有关本病的文字记载资料,但民间流传的一种俗称“烂腰子”的马流产病,经证明大多数是此病。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病为世界分布,目前由马流产沙门氏桿菌感染引起流产的报告已较少。近些年在亚洲、美州、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不丹、印度美国、巴拿马、阿根廷、哥斯达利加、芬兰、法国、莫三比克、前苏联等国家呈低度发生。1989年在苏丹的发病率很高,黎巴嫩在1989、1991年连续严重发病。
本病一般呈散发,有的为地方流行。但马群中一旦爆发此病,便可引起大批妊娠马流产,幼驹严重发病、死亡,从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马群中便会遗留下慢性病马和隐性带菌马,很难净化,随着易感马数量增加还可能引起下一次爆发。

疾病病原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Salmonella abortles-equi)是本病的病原菌。本菌在沙门氏桿菌中属于第一亚属,血清型属于B组,具有菌体抗原4、12和鞭毛抗原第二相enx。
本菌系两端钝圆、周边鞭毛的桿状细菌,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一般为长2-3μm,宽0.5-0.6μm.保存的菌株经培养后菌体大小有很大差异,有的可见到荚膜,不产生芽胞。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生长的最适pH值为7.4-7.6,最适培养温度为37℃-37.5℃。在普通肉汤中培养10-14h菌数最高,一般
可达10-20亿/ml个活菌,肉汤混浊,液面管壁形成薄膜。本菌在普通琼脂平皿中培养16-18h形成光滑、圆整、中央隆起的透明菌落,菌落大小与菌落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菌落越小。菌落的直径一般为1.1mm。根据我国的研究,从自然病例中分离的本菌,用普通琼脂斜面培养16-18h呈现光滑而透明的菌苔,从幼驹脓肿中分离的本菌,有的在普通琼脂斜面生长的菌苔较粗糙,透明度也较差,有的经人工方法致弱的菌株其菌苔呈皱褶状。
自然菌株对葡萄糖、麦芽糖、木糖、伯胶糖、甘露醇、海藻糖能产酸产气,对山梨醇和卫矛醇产酸产气的时间较慢,有的对果糖产酸产气或产酸不产气。有运动性,MR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对乳糖、蔗糖、菊糖、肌醇、福寿草醇、杨苷均不产酸、不产气、靛基质、石蕊牛乳、明胶液化和VP试验均为阴性。一般不产生硫化氢,个别菌株为阳性。
本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煮沸立即死亡,加热到55℃1h,60℃30min即可杀死。直射阳光10天可杀死土壤表面的活菌。用普通琼脂培养的本菌,在4-10℃可存活1个月以上,冻乾菌种在15℃至少保存4年不见变异,室温(20℃)可保存数年。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在试验室试验中均对本菌有抑制或杀死作用,但做为治疗药物特别是对幼驹付伤寒的治疗效力不理想,常用消毒药一般都能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和隐性带菌者。孕马流产时,大量病原菌随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一起排出而使草地、饲料饮水等受到污染。从阴道排菌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天至三周,但是病菌长期存在于病癒马的胆囊和肠道中,间歇地由粪便排出体外,有睪丸炎的公马可自精液排菌。非流产母马、马驹和去势马有时可成为阴性带菌者,向外界排菌。幼驹发生本病后,由粪便排菌。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的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隐性带菌者可由内源性感染而发病。初生驹可由胎盘感染或产道内感染而发病。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在马群中全年都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初春(2-3月)、秋末(9-11月)季节。由于马匹配种、产驹的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或饲养管理不当,使马处于应激状态下,从而引起发病流产。流产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4-8个月左右),且多见于第一次妊娠的青年母马,发生过沙门氏桿菌性流产的母马,大多数不再发生。但在初传入本病的地区,则各胎次都可能发生。一般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
本病具有周期性,已有调查报导,该周期因马群的情况不同而有长有短,二三年五年不等。
本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或流产率的高低与易感马数的多少密切相关。有易感性的育成马群,有时发病率可达80%-90%以上,而且死亡也较多。母马的流产率一般为10%-30%,甚至60%以上不等。这是此病在多数感染马群中的流行规律
在未感染过本病的马群中,一旦感染则极易形成严重的爆发。第一次爆发本病时,全群马匹不论大小、公母均可感染髮病,母马流产率常高达90%以上,幼驹严重发病和死亡,甚至成年马也有因本病致死的。

临诊症状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在自然条件下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尚不十分清楚,马匹易感性、感染菌的数量和外界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对潜伏期的长短有一定影响。人工感染试验证明,经口感染的潜伏期多数在两周至一个月,幼驹为10天左右;一定剂量的强毒株静脉注射妊娠母马,潜伏期为9-14天;子宫内接种的潜伏期为1-3天。
母马:最明显的临诊特徵就是流产,以初产母马为多。流产前通常没有任何先兆,突然发生流产。少数病例在流产前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呈现不安、出汗、战慄、体温微升高。妊娠后期的母马,由阴道内流出血液体继而发生流产。流产时通常是胎儿和胎衣一起排出,很少有胎衣停滞现象。流产的胎儿一般为死胎,有时虽然活着但很弱,多于数日内死亡,少数倖存者,也常发生幼驹付伤寒。
母马于流产后,有的引起子宫炎,体温升高,由阴道流出红色至灰白色粘液。若继发感染,体温升高可达40℃,并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阴道内流出污红色腥臭液体,有的子宫炎长期不愈,造成不孕症或多年流产现象,有的还可继发关节炎、腱鞘炎、甲脓肿或肺炎,如不及时治疗,可死于败血症。
幼驹:初生哺乳驹体温升高至40℃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精神沉郁,食慾减退或废绝,呼吸、脉搏增数,腹痛下痢,粪稀如水并带粘液或血液,恶臭,随后卧地不起,迅速死亡。较大的幼驹或病势较慢的,表现?温升高,发生多发性关节炎、腱鞘炎,多见于腕跗关节和系关节,病驹?行,有的发生甲脓肿,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脓肿。症状较重者可因败血?或脓毒血症死亡。哺乳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仅有少数康复。1-3岁育成驹群爆发本病后,发病率可达70%-90%以上,严重病例可达10%-30%,其中部分死亡,部分转为慢性。
公马及去势马: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除病初体温升高外,主要表现为睪丸炎和附睪炎排出的精液中有大量的马流产沙门氏桿菌。有的在四肢、甲发生局限性硬固的肿胀,有热痛,重者化脓破溃形成不易癒合的脓疮,有些马可同时出现慢性肠炎症状。
此外,各种年龄的马,特别是青壮年马感染本病后,还会发生最急性或急性胃肠炎,表现急性腹痛。

机理病理

马流产沙门氏桿菌经口进入马体后,首先出现在口腔食道和胃肠淋巴组织,如果淋巴组织不能阻止细菌的繁殖和入侵,则细菌通过淋巴组织随血流进入各种组织器官,并侵入到子宫和胎儿体内,引起菌血症,菌血症的过程一般不长。由于子宫和胎儿感染的程度不同,可发生流产、死胎或者产下弱驹并很快死亡。本菌侵入公马常引起睪丸炎和附睪炎;侵入幼驹后则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而引起腹泻,侵入的细菌在不同的器宫内定位增殖导致脓肿、肺炎和关节炎等病理损害
隐性带菌马的急性发病以及慢性病马转为急性病马,这是和各种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有关。而人工感染即使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也同样可以引起发病和流产。病理变化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成年马:自然情况下很少因本病而死亡。但只要感染致死,其病理变化便主要呈败血症的变化,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呈充血、出血。人工经口感染致死的成年马有严重的肠炎病变,从粘液性肠炎到瀰漫性出血性肠炎。
幼驹:除有肠炎和肺炎病变外,较小幼驹可见脾肿大、肝充血、肾皮质内有点状或纹状出血;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发白。年龄较大的幼驹还常见关节炎的变化,有的在不同部位出现脓肿。
流产胎儿:实质器官不同程度坏死,肝、脾、肾肿大,质脆,呈泥土色,切面呈烂肉样,严重的接近半液态状。淋巴结肿胀。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心包及胸膜上有出血点,胸腔、腹腔含有多量的混浊液体或血红蛋白样液体。有的胎儿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浆膜黄染。有些胎龄大的胎儿实质脏器变化不明显。
胎衣一般随同流出,有的呈浆液性胶样浸润,绒毛膜常见弥散性出血、水肿,有的有溃疡、坏死,羊水浑浊呈黄色,脐带水肿变粗。

本文由'巩忆曼'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