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省临潭县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境内,是佛教道教共有的圣地,也是旅游避暑的胜地。这里地处冶力关镇东15公里处,北距康乐县城58公里、省会兰州170公里,西至合作177公里,东接定西170公里,公路四通八达。顶峰绝对高度3578米,相对高度1300米。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类别自然风景地点:甘肃临潭县荣誉:国家森林公园海拔:3578米景点:莲峰览胜、莲花宝殿

发展历史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境内,是佛教与道教共有的圣地,也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森林公园的秀丽风光令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宋理学家朱熹主簿同安时,曾三探莲花山,在公园境内留下“太华岩”、“灵源”、“文山”、“安乐村”等墨迹并被镌刻摩崖;清康熙年间宰相李光地为金光湖签下“护林谕”,成了这片原始次生林的“护身符”;莲花山上石释洞的五块佛家禅诀古石刻,是研究宋代佛教心法的文物史料。森林公园内的太华岩寺、佛心寺、斗拱岩、铜钵岩,具有闽南佛、道双供的建筑风格;灯火寨古城墙、麒麟寨遗址,是人们抚今追昔、缅怀先贤的古蹟;三狮赶一虎,古驿道、七仙女採莲、潮汐泉等等民间传说,融汇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构成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

地理环境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境内,是佛教与道教共有的圣地,也是旅游避暑的胜地。这里地处冶力关镇东15公里处,北距康乐县城58公里、省会兰州170公里,西至合作177公里,东接定西170公里,公路四通八达。顶峰绝对高度3578米,相对高度1300米。
莲花山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像浩大的莲叶围绕在莲峰山下。风景随四时季节而变幻,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山势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美、青城之幽、峨嵋之秀。登临顶峰可看到三市州(临夏、甘南、定西)、六县(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夏河)的地界和两河(洮河、冶木河)及九甸、黑甸之古栈道以及洮河流珠之胜景,因而闻名遐迩。近年来游人云集,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自然资源

全山由裸露的石灰岩构成,呈鳞形断层,尖峰乱耸,形似莲瓣,中顶平圆,状如莲蕊,因山峰酷似正在绽放的九瓣莲花而得名。景区主峰南北宽约2公里,东西长约4公里,山形奇特,四面危崖千仞,悬崖峭壁上攀生着无数的苍松翠柏,藤条枝草。莲花山属西倾山脉余脉,原始森林集中,现有森林面积1200多公顷。南北有羊沙河与冶木河相夹,似彩带环绕。莲花山云烟飞渡,林木葱郁,悬崖绝壁,飞瀑清泉,鸟语花香,莲峰览胜、九峰竞秀、石峡幽谷、喜泉飞瀑、冶木晨曦、帘洞奇观等景致耸立四周,如群星拱月,把莲花山映衬得千姣百媚。

主要景点

莲峰览胜

莲花山主峰耸入云表,群峰偃伏,挺拔兀立,端庄秀美。从莲花山脚下的足古川村出发,驱车而上,经撮峡口,在山神庙村前即可看到莲花山北坡全貌,峰峦层叠,烟霞笼谷,高峻陡峭。再经瓦扎坡、火烧洼到捷路口,面前呈现“小麦积崖”(亦称鸡嗉子)。继续前行,就到了唐坊滩停车场,翩翩起舞的“三仙女”塑像,含笑恭迎贵客的到来。北面是“莲花宝殿”,从这里拾级而上,登观音殿、头天门三星洞、飞龙桥、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便见灵官殿、紫宵宫、捨身殿、娘娘殿、龙宫殿、牛王庙、马王庙、药王庙、转角楼等古建筑群。从紫宵宫分路,向左攀登,依次经磨针殿、吴家庵、独木桥、上天梯、好汉坡、西天门、打儿洞、金顶、迎宾阁、太白殿、财神阁、八仙石、北天门、文昌阁、夹人巷、王母殿,直至玉皇阁峰顶。从这里极目四望,远近景观,尽收眼底,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周围奇峰怪石,各具形态,群峰环抱,万山碧翠。山间白云缭绕,风云雨晦,更是变幻莫测,时而红日高照,晴空万里,时而云腾雾绕,电闪雷鸣。遥望远处,东有小莲花山和天窗山,双双拱朝莲峰;西望太子山脉,远接天际,逶迤翻浪,翠绿似毯;南有千里雪山,横亘山川。巧夺天工的“兔石山”,活似动兔,前奔后逐;北见马衔宝山,青骢横卧,洮河蜿蜒似带,临洮城亦历历在目。在这还可晨观日出,晚赏落霞。玉皇阁向北,下有三伏天结冻的水帘洞,景色优美壮观。从玉泉阁返回,另有小径,沿路有鹞子翻身、蛇倒退、石佛送客、东天门、西天门、罗汉坡、东方顶、四圣宫、三宵殿、雷祖殿、观音殿、神仙洞、老君洞、七真殿、送子殿、捨身崖、一桿旗等众多景点,风格有别,各具情趣。这里野花怒放,香气扑鼻,松涛阵阵,流水飞泉,清雅幽静,移步皆景,叹为观止。

莲花宝殿

原建佛教寺“莲花宝殿”毁于1943年。1985年,莲花山佛教管理委员会募集资金重新修建。殿宇依山而建,掩映于绿树丛中,有“深山藏古寺”之妙趣。庙宇外观系前卷后脊歇山顶式的九扎角(含莲花九峰之意),寓意深奥。殿堂进深五间,宽五套九间,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四周有出檐的迴廊,高砌台基,採用藏汉两种风格装饰,象徵藏汉人民的大团结。雕樑画栋,花藻层叠,刻有五狮登高、双象供天、八仙庆寿、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桃榴佛手、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蝙蝠飞舞、悬垂葡萄及富有神话寓意的人物彩画。近观高雅秀丽,远看宏伟壮观。殿内彩塑着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韦陀、十八罗汉等像。佛像头挽乳髻,身披璎珞,遍身金光,神态慈祥。殿门朱柱挂有名人、书法家匾额、楹联。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莲花宝殿”四个大字,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黎泉题写的“莲花寺”以及顾子惠、何聚川、黎凡、黄公翁等名人的楹联,更为莲花宝殿增添了光彩和雅趣。

九峰竞秀

从唐坊滩拾级而上,穿过野花斗豔,芳香醉人的幽径小路,就可看到山石嶙峋,峰峦罗列的“九峰竞秀”了。首先是四周绝壁、凌空的九顶峰。它气势巍峨,傲然端坐,北侧有一条宽不过二尺,仅能容一人上下的蜿蜒曲折的小路,陡峭如挂,民众称此处为“鹞子翻身蛇倒退”。峰顶有北方真武祖师殿,黄瓦朱柱,翼角檐飞。依殿北望,九峰连云,一一在目。殿前有当年盖顶的铁瓦7页,有清朝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1年)献愿者的记载。沿路而上不远处,是“白莺峰”。峰似白莺傲立,环视远方。经张仙峰、财神峰、北天门,即到文昌峰、魁星峰,只见山峦奇峰,凌云集翠,峰迴路转,只闻人声,不见人影。这里可以看到瞬息万变的风雨雷电,白云缭绕,雾气蒸腾,风驰电掣,雷雨交加,山下大雨如注,而峰顶却是红日当空。下面是“夹人巷”,长20多米,宽40厘米,高险无路,巷窄莫展,只凭铁绳缘边而上。这里高山杜鹃密集如织,花开季节,白里带红,格外妖娆。再往上,即是王母峰。传说每年农曆三月初三王母到瑶池设蟠桃宴会,途经莲花山时,都要停云休憩,观山赏景,为此也叫“王母观景峰”。花儿歌手们讚颂九峰是:“一转山的莲花山,唯有九峰最好看。背的山抱的山,就像千层佛爷磊眼前。”

林海绿涛

从莲花山向南眺望,一片林海绿涛,蔚为壮观,绿得醉人,翠得可爱。从唐坊滩东去,沿途古木参天,藤葛攀卦,万树竞秀,各显生机,云杉挺拔苍翠,华山松皮白枝嫩,刺柏枝干虬曲,栎、椴、桦、柳竞夺天日。流水潺潺,鸟鸣啾啾,松涛阵阵,山、水、林、花、鸟浑为一体,四季景色宜人。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夏天浓蔽荫障,空气鲜润,宁静清凉;秋天彩叶缤纷,果实纍纍,可供观赏,又可食用冬天万树银裹,冰凌挂树,晶莹欲滴。在茫茫雪海中,苍松像翡翠,黄柳如珊瑚,镶嵌在粉妆玉饰中,白里透红,绿中裹黄,显得格外俊美。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省临潭县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

水帘洞

从玉皇阁向北而下,约300多米处,有一神奇的山顶溶洞,名曰“水帘洞”。洞南北向,有两个门,北门稍大,直径3米多,南门狭高,仅仅容一人侧身而出。洞深14米,高宽各4米。洞内光线暗弱,两壁倾斜,似帐篷状,中有危石悬锲,摇摇欲坠,洞顶有终年不竭的隙水滴落,聚成水池。奇特的是盛暑炎夏,洞内冰块不融,“六月伏冰”实为一绝,饮水止渴清冽寒齿。洞内常生云吐雾,预报气象。洞前山峰似一石佛端坐,好像在看守洞门,人们称它“石佛守洞

水帘洞水帘洞

鹞子翻身-蛇倒退

莲花山高险奇绝,山脚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达紫宵宫。另有两条崎岖小径可通顶峰,右线较缓,左线险峻。左线有一道险径叫“鹞子翻身崖”。在石崖峭壁中,上部凸起,下部凹陷,从上看不到下面。下山时上部只有仰面靠石,垂绳挪动,而到下部时,必须象鹞子一样反转身躯,面对凹陷,寻石落脚,象蛇一样,倒退下来,故名“鹞子翻身”、“蛇倒退”。现在因势改修,有铁绳可揽,有惊无险,趣味盎然。歌手们歌唱:“莲花山顶石尖尖,独木桥上打颤颤,鹞子崖上翻三翻,才算朝山英雄汉。”走完险径,眼前右侧有一天然石佛端坐石崖,微目含笑,恭送游人下山,故名“石佛送客”。

旅游信息

厦门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距厦门市中心23公里,距厦门国际机场20公里,距厦门港口20公里。风景区内有厦漳泉高速公路通过,国道324线横穿东西,省道206线、同(安)(长)泰线纵穿景区,交通极为便利。

特点

莲花山俗称“西崆峒”。《重修洮州莲花山记》载道:“考之仙史,古之崆峒有五,东崆峒在苏州,西崆峒在临洮(今莲花山),南崆峒在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北崆峒在平凉,中崆峒在临汝(今河南省临汝县)。昔黄帝时,广成子来往于五崆峒,今之莲花山即古称西崆峒也。其山高出云表,万山拱朝,以洮河为缠绕,以白石为罗城。左有金童寺,右有玉女峰……洵为神圣之福地,实是仙家之洞天,宜其广成栖居于此也。”莲花山峰高耸入云,集险、奇、幽、秀于一体。群峰峻秀,犹如莲瓣;顶峰高耸好似莲蕊,景色四季变幻,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恰似人间仙境。古代诗人赞道:“"西倾积石几千峰,不及莲花绝黛容。休与峨嵋争虚宠,愿投碧落作神工。”民国时期着名的河州诗人邓隆写道:“莲花万朵矗云端,瘦影香风压客鞍。莫怪归途频勒马,好山只在回头看。”
传说,上古时期,广成子游遍名山,最后羽化于莲花山,莲花山便有“西崆峒”的美誉。神话中的长寿之父彭祖曾修炼于莲花山神仙洞。南北朝时期,洮州藏、汉佛教信徒在莲花山开凿石径、石洞,修建庙宇,广布佛法。唐代弘法时,教长莲花生大师来到此地惩恶扬善,并在山洞修持。元、明、清各代,这里已成为洮州各族民众的宗教文化中心,西藏赴京的活佛喇嘛途经洮州时,大多上莲花山朝拜。莲花山地处洮河上游,山势陡峻挺拔,又因气候阴湿,满山古木参天,常有云雾缭绕。晴时登山远眺,则方圆百里尽收眼底。

本文由'以寄南'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