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济生方

济生方

《济生方》,方书,又名《严氏济生方》,10卷。南宋严用和(子礼)撰。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成书。分类辑录内、外、妇科方论,凡医论80则,医方433首(据玉枝轩本统计)。持论较谨慎,不轻攻,亦不轻补。所论“补脾不若补肾”,“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均具卓识。所收诸方,或采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方》等书,如五积散、华盖散、香苏散、十神汤之类;或辑民间单验方,如治髒毒下血之蒜连丸。选方多为作者尝试有验者,如实脾散、归脾汤、加味肾气丸、鳖甲饮子、橘皮竹茹汤等,为后世医家广泛採用。吴澄《古今通变仁寿方序》称严氏诸方:“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本书明代以后散佚,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辑佚,得医论56则,方240余首,厘为8卷。

基本介绍

书名:《济生方》《严氏济生方》作者:严用和严用和:南宋南宋: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严氏远绍《内经》《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以及《千金》《外台》之论,近取陈言、朱肱、郭稽中等时贤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着成《济生方》一书。

流传版本

现存日本享保十九年(1734年)平安书铺植村玉枝轩本、《四库全书》辑佚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校注、整理

《济生方》于明代散佚。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辑佚,得医论56则,方240余首,厘为8卷。1979年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参阅明清医着和朝鲜、日本医籍,予以补阙,辑成《重订严氏济生方》一书,共集医论八十有五,处方(或法)五百二十余个。

作者简介

严用和,字子礼,江西庐山人,生活于南宋庆元至鹹淳年间(公元1195~1265年)。严氏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同里刘开先生门下,“独荷予进,而命心传”。十七岁悬壶济世,“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间者踵至”(《重订严氏济生方·原序一》)。
严氏夙嗜方书,留心医学五十余年,因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而人之稟亦有厚薄之不齐,故若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则往往凿柄不入。于是审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名为《济生方》”(《重订严氏济生方·原序二》)。其原序称,此书“不惟可以备卫生之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云”(《重订严氏济生方·原序一》)。十五年后,严氏又感到“间有前书所未备而不可尽索者,因着《续方》,为方又九十,为评二十四,用锓诸梓,以广其传”(《重订严氏济生方·原序二》)。

书评、序言

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问者踵至,今留心三十余岁矣!偶因暇间,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稟亦有浓薄之不齐,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辄因臆见,乃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犁为条类,名曰济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锓诸木,用广其传,不惟可以备卫生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云。

节目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五脏门 心小肠虚实论治
五脏门 脾胃虚实论治
五脏门 肺大肠虚实论治
五脏门 肾膀胱虚实论治
诸风门 中风论治
诸风门白虎历节论治
诸寒门 中寒论治
诸暑门中暑论治
诸湿门中湿论治
痼冷积热门痼冷积热论治
诸虚门 虚损论治
诸虚门 五劳六极论治
诸虚门 劳瘵论治
血病门 失血论治
血病门 便血评治
血病门 金疮内损瘀血方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心腹痛门胁痛评治
症瘕积聚门积聚论治
宿食门宿食论治
胀满门胀满论治
水肿门水肿论治
蛊毒门蛊毒论治
黄疸门五疸论治
咳喘痰饮门咳嗽论治
咳喘痰饮门喘论治
咳喘痰饮门痰饮论治
诸疟门诸疟论治
大便门泄泻论治
大便门痢疾论治
大便门秘结论治
小便门淋利论治
小便门白浊赤浊遗精论治
霍乱门霍乱论治
呕吐翻胃噎膈门呕吐论治
呕吐翻胃噎膈门翻胃论治
呕吐翻胃噎膈门五噎五膈论治
呕吐翻胃噎膈门咳逆论治
脚气门脚气论治
消渴门消渴论治
诸疝门诸疝论治
诸疝门阴论治
眩晕门眩晕论治
惊悸怔忡健忘门惊悸论治
惊悸怔忡健忘门怔忡论治
惊悸怔忡健忘门健忘论治
惊悸怔忡健忘门虚烦论治
癫痫门癫痫论治
诸汗门自汗论治
眼门眼论治
咽喉门咽喉论治
口齿门口论治
口齿门齿论治
口齿门唇论治
口齿门舌论治
耳门耳论治
鼻门鼻论治
头面门头痛论治
腰痛门腰痛论治
妇人门血气论治
妇人门崩漏论治
妇人门带下论治
妇人门恶阻论治
妇人门子烦论治
妇人门滑胎论治
妇人门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
妇人门校正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治
妇人门产后杂病论治
妇人门血瘕论治
妇人门妇室搐搦论治
妇人门求子论治
痈疽疔肿门痈疽论治
痈疽疔肿门肺痈论治
痈疽疔肿门丁肿论治
痈疽疔肿门论治
疥癣门疮疥论治
疥癣门癣论治
瘿瘤瘰门瘿瘤论治
瘿瘤瘰门瘰论治
五痔肠风髒毒门五痔论治
五痔肠风髒毒门肠风髒毒论治

内容简介

严氏《济生方》对近70种病证的归纳,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严氏重脏腑、重脾肾、重调气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兹分述如下。
(一)脏腑虚实论治
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宋代医家对于脏腑实热、虚寒的辨证论治,进行了新的总结和归纳,严氏则是贡献比较突出的医家。严氏受《中藏经》和孙思邈《千金要方》的启发,以五脏为主,对脏腑的生理病因、虚实病证、正常脉象及死脉等进行了归纳,并分别配以治疗脏腑虚实的各种方剂。
其“肝胆虚实论治”中指出,肝脏“藏魂养筋者也,与足少阳胆之经相为表里”。引起肝病的原因是:“谋虑过制、喜怒不节、疲劳之极,扰乱其经”(《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肝病有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胀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乾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下坚满,两胁下痛,痛引小腹,令人喜怒气逆,头晕眦赤,悒悒先寒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皆实热之候也”。肝的不病之脉是“脉来弦而长”,如果“脉来弦而涩,或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或脉至中外急,急如循刀刃,啧啧然如按琴瑟弦者,此皆肝死矣”(《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肝气虚寒,治以柏子仁汤;肝气实热,治以柴胡散;治胆气虚冷,用茯神汤;治胆气实热,用酸枣仁丸。
“心小肠虚实论治”中指出,心“为形之君,外应于舌,主宰一身,统摄诸髒血脉,灌溉溪谷,内润五脏,外卫腠理,与手太阳小肠之经相为表里”(《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导致心虚实病证的主要原因是“忧愁思虑”。因其虚实,而见寒热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血脉虚少,时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扬,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候也”(《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心的不病之脉是“浮大而散”,“反得浮涩而短,或前曲后据,如操带钩,此皆心死矣”(《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治心血虚寒用补心丸;心脏实热用导赤散;治小肠虚冷用椒附丸;治小肠实热用赤茯苓汤。
“脾胃虚实论治”中指出,脾“主于中州,候身肌肉,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沖和失布,就会出现虚实病证。“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不举,食饮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胸烦闷,唇焦口乾,身热颊痛,体重腹胀,善饥善瘛,甚则舌根肿强,口内生疮,梦见歌乐,四肢怠惰,脉来紧实者,是实热之候也”。脾的不病脉是“脉来常欲中缓而短”。若“如鸟之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此皆脾死矣”(《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治脾胃虚寒用进食散、附子建中汤、补真丸等,治脾胃壅实用泻黄散等。对胃热多渴,则用橘皮竹茹汤。
“肺大肠虚实论治”中指出,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象天,其候胸中之气,布清气于皮肤,其政凉,其令肃,其主魄,是肺之司化也,与手阳明大肠之经相为表里”。肺“贵无偏胜之患”,或因叫呼,或过食煎煿,或饮酒过度,或饑饱失宜,遂导致虚实病变。“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声嘶,语言用力,颇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乾无津液,虚寒乏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是肺虚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胸膈满,鼻赤口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肩背生疮,尻、阴、股、膝、髀、肘、足皆痛”。“脉来浮涩而短者,是不病之脉也”。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肺气虚弱用白石英汤,肺脏实热则用泻白散;大肠虚冷用诃梨勒丸,大肠实热则用槟榔丸。
“肾膀胱虚实论治”中指出“左为肾,右为命门,与足太阳膀胱之经相为表里。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者也”(《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若快情纵慾,失志伤肾,或过投丹药,则会导致肾的虚实病证。“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胫酸弱,多恶风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气,骨节烦疼,脐腹结痛,面色黧黑,两耳虚鸣,肌骨干枯,小便滑数,诊其脉浮细而数者,是肾虚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舌燥咽肿,心烦咽乾,胸胁时痛,喘嗽汗出,小腹胀满,腰背拘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足下热痛,诊其脉浮紧者,是肾实之候也。脉沉濡而滑者,不病之脉也。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者肾病;至坚而沉如弹石闢辟然者死”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治肾脏虚弱可用十补丸、鹿茸丸、阳起石丸等,肾水燥少者用冷补丸,肾脏实热则用玄参汤;治膀胱虚冷用韭子丸,治膀胱实热用葵子汤。
严氏对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论治的归纳精闢扼要、提纲挈领,使人一目了然,更加切合临床实际。
(二)重视脾肾,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南宋时期,许多医家开始重视脾肾在人体的重要性,严氏也是其中之一。
1、重视脾胃
在《济生方》的许多篇章中,反映了严氏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并在治疗时注愈保护和扶持脾胃。
严氏指出:“夫人受天地之中(疑为气)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脾“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脾胃主于中州,大腹小腹是其候也。若阳气外强,阴气内正,则髒气得其平,病由何生”(《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
严氏认为,“人之脏腑,皆因触冒以成疾病,惟脾胃最易受触”(《重订严氏济生方·夜症瘕积聚门》),“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就会伤动脾胃“沖和之气”,“如是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重订严氏济生方·胀满门》),胀满不已,可出现种种变证。
在《济生方》中有不少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当脾胃虚寒时,出现“饮食不进,心腹胀满,四肢无力,吐逆,食不消,或手足浮肿,脏腑溏泄”,治之以壮脾丸,温中健脾和胃。
如“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则服六君子汤调补脾胃,协调阴阳
当“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乾燥,壅滞不食”(《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则用钱乙泻黄散清泻脾胃伏火。
若“胃热多渴,呕哕不食”(《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则用《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加赤茯苓、枇杷叶、麦门冬。
若“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穀食”(《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反胃噎膈门》),遂致翻胃者,可服入药灵砂或太仓丸。
对于水肿的治疗,严氏主张“先实脾土”,认为:“脾实则能舍水,土得其政……江河通流,肾水行矣,肿满自消”(《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门》)。实脾散乃其代表方。
同时,严氏还颇重视心、脾的关係,“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征忡健忘门》)。严氏创製了归脾汤一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历来医家所推崇。后薛己又补入当归、远志,经历代的实践,更扩大了其套用範围。
2、强调“补脾不若补肾”
严氏不仅重视脾胃,更强调肾中“真阳”、“真火”对于维持脾胃正常功能的重要作用。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曾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严氏在此基础上,明确强调:“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严氏的论述,实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应当说明的是,“补脾不若补肾”,这是许叔微所没有得出的结论,其论对后世学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自明代李时珍起皆以此说为许叔微的观点,这是失实欠当的。
严氏还列举了“真阳”、“坎火”在人体的重要性。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重订严氏济生方·痼冷积热门》)。关于沉寒痼冷之疾,严氏认为真阳亏损,脾胃虚寒多为其内因,而“坎火”不温则是最主要的,如其所说:“所谓痼冷者,阴毒沉涸而不解也……大抵真阳既弱,胃气不温,复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阴结于内,阳不能胜,遂致呕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饮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频数,此皆阴偏胜而为痼冷之证也”(《重订严氏济生方·痼冷积热门》)。
同时他还指出:“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说明一些脾胃虚寒之证,实由“火不生土”所致,而真阳虚衰、坎火不温的原因,则往往因房室过劳所致。
对于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获效者,严氏分析其理说:“盖肾为水之官,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溢上。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说明八味丸治疗肾虚水泛之证,取其补、温、利而获效,其治法亦在“补脾不如补肾”之列。
自此以后,如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等着名医家在论述脾肾和命门的时候,无不依许、严之论而立说。严氏关于脾肾的见解,对明代命门学说的完善和温补学派的形成,确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方剂学上的贡献
《济生方》辑录500余方,其中不少方剂出自《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或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本事方》《活人书》和时贤着作。但有许多方剂则为严氏所创,或由其从前贤名方化裁而成。这些方剂常为后世方书所引用,至今仍广泛套用于临床。
1、创製新方
在《济生方》中,严氏创製的新方甚多,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中选录了其中的清肺饮、四磨汤、归脾汤、蠲痹汤、橘核丸、实脾饮、辛夷散、百花膏、导痰汤、鳖甲饮子、紫苏饮、清魂散、抑气散、当归煎等,《济生方》中的实脾饮、橘核丸、归脾汤、加味肾气丸、十补丸、四磨汤、小蓟饮子、消风散、导痰汤等方剂则为后世许多方剂学专着或教材所引用。这些方剂可以说是严氏临床经验的结晶
2、化裁名方
严氏对于前人的方剂,并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灵活变化。如选自《直诀》的导赤散,严氏增加了黄连、麦门冬、半夏、地骨皮、茯神、赤芍、黄芩,加强了该方的清心泻火作用;《和剂局方》的省风汤,严氏增加了半夏、甘草,以增强化痰作用;《和剂局方》的胃风汤,严氏增加甘草,以调和诸药;华佗的五皮饮,严氏加入地骨皮、甘草皮改名七皮饮;选自陈言着作的谷疸丸,严氏增加了一味牛胆;补真丸脱胎于《本事方》中的二神丸。上述创製的新方中也有化裁名方而成的,如严氏结合临床肾虚腰重,脚重,小便不利的特点,在金匮肾气丸中加入牛膝和车前子,增强了利水下趋的功效后人遂名之为济生肾气丸;再如《本事方》中有治“脾元虚浮肿” 的实脾散,严氏在许氏方的基础上加入厚朴、白朮、木香、茯苓,作为治阴水、实脾土的主方,则更有效验。
3.广集单验方
《济生方》中还收集了许多单验方,介绍了不少民间行之有效的方药。这些单验方虽难以一一考证其出处,却为后人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如治疗髒毒下血的蒜连丸,用一味黄连为末,煨大蒜,杵为丸服;治下痢(称肠风泻血),则用一味椿根皮为末,醋和为丸服治疗血证的大蓟汁饮、锦节丸、藕节饮,都是简便验的方药;治疗唇燥裂生疮,用一味橄榄灰拌猪脂外涂;栀子仁治酒齄鼻;香墨葱汁液滴治鼻出血;香附子、青盐牢牙去齿疾等。更奇特的是治疗耳聋的鸣聋散,用磁石豆大一粒,穿山甲炮为末一字,棉裹塞耳,再口衔小生铁,觉耳内如风即住。治法奇特,当为磁疗的较早套用者。

影响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本书说:“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綮……用意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本文由'卑南蓉'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