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舟山西麓断裂

按断块构造学说的划分方案川,研究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梁一太行断块五台山块隆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一古交掀斜地块上。

基本介绍

中文:舟山西麓断裂地点:华北断块区性质科学类别地理
作为五台山块隆主要含煤区域的古交掀斜地块是山西乃至我国重要的煤产地。地块
内的地层展布北老、南新,总体向南南东缓倾。南部草庄头、石千峰一带出露三叠系下
统,产状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00;中部太原东山、太原西山和交城北部的地层以石炭

我国<a href=http://www.zzww.net/tag/dizhen.ht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地震</a>带我国地震带

系和二叠係为主,地层产状较平缓;北部杨光镇、东凌井一带(包括汾河河谷两侧)厂
泛出露寒武系、奥陶系。研究区内局部地段发育一些规模不大的断裂和宽缓的褶皱,其
构造线方向大多呈北东向、北东东向(如古交一王封一带,清徐讫台头南地垒等),少数
呈近东西向(如太原东山东西向断层),或近南北向(如太原西山向斜)。
太原西山向斜位于古交掀斜地块的中南部,构造形态呈“似火炬状”或“似倒梨状”
的东缓西陡的複式向斜盆地。太原西山煤田的构造格架为南北向构造、北东东向平行断
裂带及东西向构造。其南北向构造是控制煤田形态主要的构造形式大型南北向褶皱贯
穿整个煤田的中部(即狮子河一马兰向斜)和西部(水峪贯一泉泉寺向斜),构成东缓西
陡的複式向斜煤盆地。南北向断裂主要展布于煤田西部,为向西仰沖或俯冲的压性逆沖
断层和一系列倾向煤田内部的张性正断层,构成煤田的边缘断裂。煤田内东西向构造主
要展布于北部和南部。其北部东西向构造以褶皱和断裂型式产出,属盂县一阳曲东西向褶
断带的西延部分。北东东向(北东500 -r750)构造带位于狮子河一马兰向斜东翼,以
断裂构造为主,每组断裂以1^-3条断层和若干条派生断层组成,且以地垒或地堑的型式
产出,较为典型的有古交断裂带和王封地垒等构造。北东东向构造的性质多属张性或张
扭性正断层,具有一定的平移性质。北东及北北东向构造主要以断裂型式出现,展布于
煤田东部东南边缘,晋祠断层走向北东一北北东,倾向南东,断层切割新生界,断距
大于2000米,在南端与清交断层相交。
太原东山矿区位于古交掀斜地块东南部,矿区内地层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倾向南西
西,倾角5。^'150。矿区构造以近东西向断层为主,多为高角度正断层。近东西向断
层将矿区切成8大条块和若干中、小条块,褶皱不发育,仅存在于被断层分隔的条块内。
新生代晚期,华北地区主要受北北西一南南东的伸展作用为主,并辅以北东东一南
西西向的挤压。其地球动力背景归结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相互
作用。华北地区的伸展作用是上述三板块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北东东一南西西向挤压引起
的泊松效应[(sl。山西地堑系就是在这一应力场作用下部尔多斯块体向北运移、太行山块
体向南运移形成的大型北北东向右旋剪下带,它是在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基础发展起来
的,是水平作用力与深部莫霍面隆起的脉动联合作用的结果.
在该期应力场作用下,清交断层、晋祠断层等继续活动,断层下盘发生掀斜运动
导致了西山向斜的形成。鄂尔多斯地块的旋转,使西山煤田原来近东西向至北东东向的
断层向北(或南)偏转,从而与太原东山的构造形态产生了方位差异。北北西一南南东
向的伸展作用,使早期存在的平面共扼剪破裂带中北西向剪下构造得以发育,形成正断
层,并切错了北东向断层。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晚古生代以来本区经历的三期主要构造应力场为:中生代晚期的南东东一北西西挤
压应力场;新第三纪北北东一南南西水平挤压应力场和新生代晚期北北西一南南东方
的伸展为主,并辅以北东东一南西西向挤压的应力场。
清交断层、晋祠断层及西铭断层下盘的掀斜作用,使西山地区形成了向斜构造形态‘
鄂尔多斯块体的逆时针旋转,使太原东、西山构造展布方位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由'终冉'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