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验  > 正文

洪觉山

洪觉山

洪垣,字峻之,号觉山。江西婺源人,【1507—1593年】,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进士。礼部侍郎湛若水讲学京师,垣受业其门。授永康知县,征授御史。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南巡,册立皇太子,命阁臣夏言、顾鼎臣选宫僚。垣再疏言温仁和、张衍庆、薛侨、胡守中、屠应飐、华察、胡经、史际、白悦、皇甫涍等皆庸流,不可使辅导青宫。帝亦已从他谏官言,废黜者数人。未几,劾文选郎中黄祯先“贿选郎杨育秀,得为考功。及居文选,贪婪欺罔。知州王显祖等考察调简,而补大州。知县何瑚年过六十,而选御史。皆非制。今当大计京官,乃以猥琐之曹世盛为考功郎,误国甚”。帝下其章都察院,令会吏科参核。乃下祯诏狱,及育秀、显祖等,鹹斥为民。因诘责吏部尚书许赞、都御史王廷相,而令十三道御史公举隐年冒进若瑚者。御史王之臣等坐调者四人,世盛亦改他部。垣一疏,而御史、曹郎以下得罪者至二十余人。出按广东。以安南款附,增俸一级。未竣,出为温州知府。岁饥,有闭籴者,饑民杀之,垣坐落职归。复与同里方瓘往从若水,若水为建二妙楼居之。督学耿楚到郡,其称疾辞,家食四十六年,年近九十。

基本介绍

中文:洪垣别名:字峻之,号觉山民族:汉出生:江西婺源出生日期:正德二年【1507】逝世日期:万曆廿一年【1593】职业:永康知县,温州知府代表作品:《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学说

洪觉山融合吸收王阳明与湛若水的心学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博文约礼,发展出以生意为心学归宿的生机(几)之学,心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晚年融佛道入儒,追求心体的超越,又自甘于偏僻山村,故其博学体系不得传人。其心性工夫论脱离程朱主静或主敬、走入顿悟一系,最终与佛禅"明觉"思想合流,标誌着白沙—甘泉一系自然主义心学的终结。但是,他重视从历史中获得政治知识,重新诠释格物论,在明代心学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着作有《易说》、《史说》、《闻言》、《应迹言》、《周易玩辞》、《理学要录诸言》、《觉山史说》等。另外,洪垣等编:《泉翁大全集》,台北:图书馆藏,嘉靖十九年朱明书院刊,万曆二十一年修补本、《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台北:图书馆藏,嘉靖三十四年刊,万曆二十三年修补本。现今大陆学者可以阅读的文献有《觉山先生绪言二卷》,(明)洪垣撰,《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4册;《觉山洪先生史说》(二卷),明万曆四十二年刻本,《四库存目丛书》,史部,册283。

语录

1.学者每言无知,知是此虚灵开天闢地,生生不死 底物事。穷神知化,过此以徃,未之或知,是到无声臭无可言处。未至于此,岂可便说无知。恐不免于信心而妄用耳。
2.吾斯之未能信斯。天理也。一信时,便是仕。止久速无可不可。体叚无声臭,可言上.视尧舜事业,直是浮云过太虚耳。岂徒在仕,会点脱然事功见大意,恐未以能知此。谓之有尧舜气象,则似其于体叚,则远也。
3.孔子言敬言集义,言精一博约,皆是浑沦片叚功夫。不是逐事逐时照管,有时事者,感应耳。常寂常感。
4.忠是体,恕是用。否曰:不分体用,皆于感应上见之。体则无可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
5.天理无可见。惟于气机默运时观之。如何?曰:天地间一气而已。气机外,固无理。然气机未必即是天理。还须豫有存养、省察之功始得。故孟子养气在知言。
6.三年之内亲丧未除犹如父在。然动必有尊。盖未离其为子者耳。故曰:无改于父之道,何遽便说到有父之非?道可改而不改也?
7.温良恭俭让,不离本色,无甚奇言异行,以耸动人主而与闻国政。可知当时诸侯,犹以诚实相感,故夫子不能忘情,其终不足与有为者,退而寒之者,多耳。
8.文莫谓吾犹人也。非博以约礼,纵有文,总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盖文与礼一。惟文王所以为文,躬行之文也。
9.润身岂止一身之润。中和位育,明明德天下,都在
10.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此情字,是就继之者善,善字上来,忽然之间,真情发见,即继之之意,若施之事,为离几,已远其情,不可得而见矣。故曰:乍见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
11.五十而知天命,功夫全在立与不惑。到天命时,亦大叚着力不得。
12.或谓立是行上功夫否?曰:也须是本体之知上用功。既立矣,富贵贫贱一切无所动念,惑又何生,曰:夫子之不惑,乃脱蒂入天命去处照察审几。犹惑也,然则,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与。孟子之不动心,如何?曰:如是惑时,故未免犹有持循审察处。六十而耳顺是学否?曰:也是学此。自是夫子之学,自验自知,大叚知天命以后,无甚阶级,愈用功愈无穷。
13.学实觉也。学以感应言思则通乎未感应言之。故学而不思,恐狥事而罔于外。思而不学,恐离事而殆乎中。惟心事知行合一为无病。仁者见之仁,知者见之知,犹未免于罔。罔于殆学,与思俱着一见字不得。人不知而不愠,是亦乐否?曰:乐公而愠私,忧大而小。君子之性,无损,故不愠。君子之性,不可不尽。故乐总是一体感应。
14.舜见象谓郁。陶思君遂日予。兹臣庶汝,其于予治此一转。非圣人不能舜,未尝动心,更何用转。
15.知恕之体,则所强即恕之流行对。反身而诚言谓□强耳。恕无强也。
16.平旦未与物接,无好恶,可见。而何以曰与人相近。只是其气清明无所好恶,便是相近。对禽兽而言之,故曰人。
17.以其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是因流寻源功夫,便从源上下手,一了百了。
18.志在几先。功夫则于几时。原非起念。
19.为仁由已,与克伐怨欲。不行,有天机人为之别。
20.告子勿求于气,是持志。而志与气二,故曰:志一则动气,气动即心动。孟子之养气是志至而气与志一,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气安即心安,盖心志皆气之所萃,故予尝谓,不动气者是不动心之要诀也。
21.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似不动心而实病心。似物各付物而实外物。所失在毫釐间,佛氏其变证也。
亿则屡中,只为有所见,故知非全知。必信必果,只为有所守,故行非通行。此夫子所以有取于屡空也。
22.小人以土为土。君子以德为土。故怀德所以求安宅也。小人以惠为惠,君子以刑为惠。故怀刑所以王汝于成也。
23.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许多吃紧功夫都在此章。此章以上则未易言。此章以下则无难事。
24.倚犹偏倚也。交也,叅天两地而倚数变动,流行俱在交处。几亦从交处得之,故无穷。
25.如有所立卓尔,此心与天地流通,如初入人家,尚有许多见处。朢道而未之见。上下与天地同流,如久于其家,将遂于之俱忘矣。
26.虽欲从之,之从,即从心所欲之从。若云道体无从学博约竭才之初回,固已知之矣。
27.言顾行,行顾言。顾不在言行,而在体认天理。一顾俱得。
28.居之以忠信,行之似廉洁。非伪行也,从幸取予率不本诸吾心。而以世俗之所谓忠,信廉洁者为从幸取予云耳。若圣人直定论理义所在。一家非之不顾,一国非之不顾。
29.戒慎不睹不闻,乃诚意功夫。不落意处,即致知格物之谓。非浑论无入手者,故下文以慎独言之,从天命之性,至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始终只还一个独字矣。以天下让之大者,泰伯处之,几于无声无臭。夷齐之相孙,犹有心在。季札直是成就一逊字。引远自得而不复,顾其后也。故程子曰季札之才。近伯夷亦夫子所谓忠清之意,至于中权中清,又不足以论之。
30.文武之事,皆天命流行。而以至德归之。文王何也。顺天以革命者,武王也。原天以造命者文王也。以纣之恶为纣之过者武王也。以纣之恶为己之过者文王也。三分天下有其二,纣无可绝之道。文王小心翼翼,以服事终不敢自绝于天。此其所以为至德。与使文王未即死,纣或可以无伐矣。
31.仁以为己任,须是真己,方得天下归仁。盖一任时天下国家具在,无放闲休歇处。故曰:克己。曰为仁。由己为仁,而能由己者鲜矣。非乾学不知此也,得力全在由己上。
32.学思,皆所以致知也。学而不思,则无以达知行之体。其失也罔袭于外。曾子之初年,随事精察似也。思而不学,则无以尽知行之实。其失也则又堕于虚见之中。颜子之初年,仰钻瞻忽,似也。
33.礼乐射御,名节功业皆有可着脚处。惟圣人无所着脚,故学无精蠢,无彼此,以射御言之在党人则为博学。在夫子所执言之即为道学。夫子盖欲人随处皆知学也。执御以成名而实无可成之名。故可名便非道。
3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非谓为恶之小人也。正谓事迹与君子同而心之趋向异耳。几之不可不慎。如此若夫为人为利之病,非但好名其不得己而应与洁身以自立者皆此类也。少涉躯壳则人矣。
35.仲弓功夫视诸颜子想是间断去处尚多。故颜子在以勿功告之,仲亏仍从敬上说来。盖颜子之勿,从已。仲弓之勿,仍从人己见也。
36.龙之刚在首,无首何以成其为龙。曰,无首是无起念,挂一虚五虚十之意。故曰乃见天则,无刚可言。
37.诚者,自成也。天命之性谓合。人物贯始终正是仁以自成。处成物时措。率性之道,仁之用耳。一檐担在诚之为贵一句上。
38.动心未有着落,着落在忍性性字上。
39.尽性无功夫,功夫在尽心上。
40凡是豫则立。豫是本体,知天明善。曰:一曰诚。所谓达德也,不在事上。
41.从人慾上起念,便踏危机凶机。从天理上起念,便踏安机吉机。吉机如登天,凶机如堕壑,一失脚不可复止,故曰躯而纳诸□获陷阱之中而莫知避,躯者欲心自躯之耳,岂有躯至□获陷阱而莫知避者。惟于机动之初,或自以为细微,可以侥倖无事,故忽忽为之遂至于不可止,而不知害己在其中,故智者只观理欲于毫芒而利害不与,利害展转,则昏塞愈甚。
42.淡而不厌,兰而文,温而理,功夫总在微处斡旋,不动言而敬信,乃所谓微也。不赏不显不怒,笃恭即此,微功之造于极耳。
43.命之流行,有刚柔纯驳,而生生之本未尝不在。故刚柔纯驳,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恶。圣人之于天道,其所不至,刚亦不免于偏而已,故尽心、知性、知天。
4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总是一知流行充塞到底。道即君子之道也。言。夫子于君子之道,自道之而不以为能,乃亦学不厌之意。子贡至是盖知学之要而夫子发之三。达德以体达道知要也。
45.古人才言学便是君子。为己之学。故人不知而不愠。不愠与乐皆从悦上来。夫子之时,朋来甚众。又何以曰:人莫我知。盖为已之学,不论朋来与否,亦自有人不及知之者,若求人知则与天远矣。故曰知我其天。总只是一个自知不怨不尤非言,语可以语人者。
46.先难如草木之屯,须从生意奋发,乃为仁体。不然如原宪之不行,终身以为难矣。不可谓之获。获者,得我心之谓也。
47.不知所以裁之,使狂者知裁,当如何用功?曰:使裁柳之未必便是圣人,观好勇过我无所取,裁,还须是裁。审轻重长短以归于中。于分殊上功夫多狷者。则又于理一上多了,其不能致知格物一也。是故狂者之量,虚而欲实。狷者之量,实而欲虚。知裁,则虚实不足言矣。然则赐求由张诸子者于狂狷,又将何归乎。尝见孝甫云,仲厄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伯。多是归诸狂者一路。然狂狷病痛,觉少而其余诸子沾带颇多。□所成就于斐然成章处。或有所未及耳,到底只论知裁不论资稟。
48.行之着,是生机露。习之察,是生机精到神处。
49.焉知来者之不如今。“如今”二字,承可畏而言。观四十五十无闻斯亦不足畏一句可见。
50.勿忘勿助,忘助俱无。即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二句别名。
51.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颜子不论有道无道,直是用行舍藏于时上识取。
52.一知便化,恐终未化。一知未化,终成大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未立未不惑时许大艰难是一大不化。既立既不惑时,再无回头,是一大化。不是知了又惑惑了又知,种子无增减,火候有浅深,得一转即成一转。
53.称孝称弟是志从修行,故硁硁。小人徐行后长是志从。穷理故可为尧舜。
54.观弟子,入则孝。云云日间再无闲放时,亦无有成念着脚时,从此养之,便是作圣胚胎。
55.多闻靠不得,故阙。疑其余亦靠不得,故慎言。乃不落闻见,忠信,笃敬之学。
56.见善如不及是见景修念。君子好仁无以尚之是为仁由己。圣学用功虽同,家数则异。
5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即近功,只在目前,为所尝?为远莫远于道德。近莫近于利慾。
58.一言足以尽道。一隅足以尽三隅。三隅之反。如司马牛因认言而究为仁之实是也。故切问近思。
59.愤是不自安,悱是不自是。
60.子路之死,可谓妖寿不二,而不得至于道,终于知性、知天上欠缺。
61、愤是生意奋发处故乐。
62.愤悱是学者事,发愤非圣人不能。盖愤悱有起念发愤。无起念,干道也。
63.岂可谓善人全无功夫。其中亦自有一种用力持循处,但不可以入圣耳可。欲之善感于念,而未必由于知。不知则其善也犹之外至。然安得谓之有诸已。盖知者善人,入室作圣之端也。
64.欲明明德于天下,几欲字便是大学根脚。故学问全在志愿是干道。
65.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洋洋如在原非虚境。明道所谓中庸言,诚即是神,是也。故斋戒以神明,其德望道而未之见。
66.其言也,訒到得后便天地盈虚讯息以时。
67.受命二字,最吃紧。惟仁人为能受天之命。惟孝子为能受亲之命。安可过求。才货殖便作逆亲。道理非小,故也。
68、狂直侗愿悾信,与狂肆衿廉愚直俱是实病。有证之病故可捄下此,则入于有心之恶,为转变之症,疗之则不入矣。
69.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孟子亦是不得巳指出良心与人。使人知所自择。若是圣人处生处死,直是见义无比拟。
70.夫子子贡所恶,俱自善中发来。无德者不足恶,贼德者为可恶,无德者善根犹存。贼德者心丧久矣。故子贡所恶,是子贡晚年进德实学。
71.称人恶,下讪上,再无反已可为善处,勇无礼果敢而窒。再无谦己可与进善处。
72.大臣必行己志,具臣随事供职,然一仕季氏恐便非有大臣之志。
73.亿则屡中,是乃念虑精察,动多中理,若谓料事当成败而不爽所言,斯又子贡之余事耳。
74.诸子不能变化气质,岂但不好学不知学耳。故好学夫子独称颜子。子贡、子路启其端而不能竟。盖须真知得之,故可与几。
74.识几难,知几亦难。故曰由德者鲜矣。六言非德,有言不敝,而几达焉,乃德也。
75.万钟不辨礼义,是平地跌杀人。乞人弗屑,是风波中自在。
76.志字从士,从心可见。志伸万物之上,方谓之尚。故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居仁由义,不分在位无位、有事无事。
77.孟子不动心,在集义有事上。告子不动心在不动心上。才见定便非有事。才仁内便义外。故曰学以自然为宗。
78.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总是不知养气之义。不得勿求,是欲学廓然而实私也。归之内焉而,彼长我长,彼白我白,是欲学顺应而实逆也。成之外焉而,是内便非外,不得勿求,便彼长彼白,一病也。
79.道不分身在,不在年。老未老。只管学问不管年。故不知老之将至,纯亦不己之心也。
80.人既孝弟不必说犯上。此象山论心体处。人能孝弟而又说犯上,此贺克恭所谓功夫精密处。少不循理即是乱。不乱不犯上所以为仁也故骄泰以失之。知命耳顺而未至不逾矩圣人犹自以为己过故圣人之学如天。
82.仁以为己任,除却此更无别事。故只此一路,死而后已。
83.善人直是欲实心为善有恆。实心不掩其善恶。君子则知学直是能实心去恶而复其善。今之为善者终是欲人道好,连有恆亦不是,又安得为君子。
84.狷者笃行而志未达。狂者见达而行不掩。行之不掩,乃清虚旷大之志自有所未可掩耳,非以行之不逮而言。
85.好仁者,无以尚之是乾道。
86.不是以博文归之约礼,亦不是于博文后复求所谓礼者约之盖颜子既见得此头脑直从礼上着力。故非礼勿视听言动即文即礼与初学不同。
87.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夫人之所同欲者衣食耳。其所同不欲者不可衣食者者耳。今不去其所不欲而与之以同欲,欲民之无盗也得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告季康子是亦以洁矩之学也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近之。
88.子路之与朋友共是,谨于行义一事之仁也。颜子之不伐,不施,是达于所性全体之仁也。夫子之老安少怀是性同乎。天无方无所,上下同流之仁也。故学在尽性不在尽事。
89.一言足以尽天下之道。两端全体也。执其两端,扬善用中于民。此乃圣人全体,其善以尽道处何者善言善行□荛所有也。执其两端,以用中于民。非圣人不能有也。故愚夫愚妇,与知与能。在圣人则便为察乎天地,不知不能。
90.问知言养气。曰:行有不慊于心则余其心,告子之病全在于不知心。故不知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91.敦厚以崇礼,礼从厚出也。礼卑如地,故厚。
92.惩忿窒欲,全在震下,一阳之复。
93.人处大运中,无一时间。吉凶悔吝,一息不曾停。圣人只随地恁他去看道理,亦无停息。
94.一日二日,万几总是一几。浑然而万几自感,惟几惟康,俱从安汝止上。一日二日,万几俱从兢兢业业上,故无丛丛脞之病。
95.出于形气,谓人心。出于义理,谓道心。然否曰:出于形气而得其正即是道心。出于形气而不得其正即是人慾。有生之后谓之人心。未生之初,谓之道心。道心盖继之善也。
96.一觉便化,不远之复。交持而胜,是谓频复。
97.中庸之道是,日用常行之道。本显无隐,本常无怪,言隐怪便知有述。言中庸便知有不见,知言吾弗为便知遵道而行。言弗能已,便知依乎中庸。夫子之意总说归依乎中庸一节为圣门正路。遵则似与道为二,行则于真体上有间,故半途而废,废非废弃也,为其学有着脚不肯进步耳。若依中庸,则无须臾可离,无可歇脚,故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其曰唯圣者能之与中庸,不可能一也。
98.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善者德之根,一者善之体。善无定在,惟一是在。随时而体认之,以归,于一,至协于克一,则无人已,无声无臭,连所主之善,亦俱到忘处,无迹可寻。
99.耕稼陶渔,不见有善。可取,大舜何以得之。曰:无非日用也。与知与能与不知不能只是一体。譬之池中之鱼,此鱼之水,即江河之鱼之水。故禹有人已,舜无人已,禹有闻时有告时,舜则无时不闻,无时不告。总在善与人同乐,取诸人以为善一句。
100.戒谨恐惧对小人无忌惮而言。盖人只有一个心,101、非戒惧便是无忌惮。过与不及之流也。然病多在过。
102.逊志务时敏乃学。古训之功即斆也。古训全靠不得。故曰,惟斆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念在己,怀则犹有人。
103.己之见,观道与德字可见。盖博说是以圣学告君。
104.人心但得如空水,与物自然无怨恩。犯而不校。犯者是在已,而犯在人也。圣人则直不见己之是如天然,与反己不同。颜子之不校,乃亦于若无若虚中得之,其于知无也,几矣。
105.齐家之道,非专难在人,实难在己耳。妻妾僮僕之言,足以惑吾之心。而吾于妻妾僮僕左右至近,又每足以自惑一家之志。又安能通之。故曰:风自火出,明自内也。
106.学不能成物,还是不诚,有厌倦处。
107.德威惟畏,德明惟明。惟明故威为德威。
108.毅而不弘,则所毅者终是有有我之心。谓之为仁不可。故先言弘后言,毅毅即弘之不息耳。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全体也。
109.阴阳有老少而云九六者,一三五为九,二四为六用,其成数用。老以含少也。九斯全而群龙具矣。全则纯而中也无。首斯无尾,无始斯无终故曰见群龙无首,吉中也。凡遇阳爻,皆以妄动不中为戒,而独于乾言之示,则也有老少者,着占时事耳。
110.人肖形天地,巳属后坎为贤艮为膀胱震为肝异为胆离为心坤为小肠克为肺乾为大肠为脾阳为胃夫心亦离矣而独能为五行之主何也。为其在南也,午之中也。万物之所趋五行之精之所,聚而极至焉者也,故艮其背,止其所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为向明也。是故君子之学明德而已矣。
111.火多过礼,金多过义,才过便属不仁,故观过知仁。
112.卜筮何预于学。曰神人一体也。问之师友与问之卜筮,求之心,与求之鬼神俱是验几之事。卜筮即心之形着耳。故曰拟议以成其变化。
113.夫子以天下之否泰为一身之盛衰。故曰:甚矣吾衰也。若谓精神血气之衰,则此亦事耳。夫子又何叹之。
114.取善于人,犹有人已。取诸人以为善,是。无人已,捨己从人,舍己之善也。
115.逐世无闷,逐世不见知而不悔,是无声无臭地位。
116.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本体全功,不分动静。
117.孔子自十五志学,以至五十学易,七十不逾矩。修己诲人,并只以一学字。体当用功不尽,盖学之为道,至广至微,吉凶悔吝,变动不居,故君子乾乾,警惕随在,占筮子时保之,而犹不敢以为是。而今却尽反却。古人为学成法而以不学不虑超出孔子用功之外,少涉恶惟便为外道。一加印证,尽属声闻。斯亦难与言之矣。书有言之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学于古训,乃有获,奈何其听之者弗聪也。
118.有天下而不与,只是率性自然。性何巍巍,称巍巍者,对天下对成功言之耳。
119.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非成君子之名也。古人名即是实,仁是体,名是事。安仁利仁,是体处约处,乐是事。
120.原宪辞禄,犹是狷介之资,克伐怨欲不行之意,必至夫子,然后为大。故曰:以与而邻里乡党乎,宪守在己而夫子之仁通乎人已也。
121.日月至焉,是真至,仁否?曰恐犹有些子在,若是真知,必无可息之理。故曰,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不违焉者,于己则不违其日月至焉者。若至自外然,非己能流通之也,在为仁由己上分别。
122.道问学,是从德性脉络来,故曰道。
123洋洋乎发育万物,是德。优优大哉是道。曰:皆道也。尊德性,而道问学,是求至德。以凝之其功夫,全在道问学上。尊德性而道问学则道问学皆德性也。温故知新,敦厚崇礼,道问学实下手处,全在知行上致。极道尽皆道问学事也。
124.易曰:位正当也君子所思,不出其位位之正当处即是道可见。古人言德言才言地位更无虚说。
125.志与气一也。血气何以有时而衰,而志气则无时而衰曰。气无衰,其衰者,气之躯壳耳。白沙子曰:万物有形,难免坏此生。何喜复何嗟,犹之瓜菓然。未衰则真气真性在躯壳。既衰,则真气真性在天地。天地既无,则真气真性在无极。
126.我欲仁斯仁至是求仁,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是行仁,至此便是颜子不违仁地位,故夫子进之曰,非尔所及,在欲立欲达欲字上着力。
127.学,觉也。一觉则本体自在。然必问以辨之,则所觉不偏。宽,觉之体也。宽居,则本体自全。然必仁以行之,则所觉所居者,乃实无限量无蹊径。有觉无觉,宽居之谓也。
128.刚如金如石,万事万变,沾染不及,柔如油如絮,到处着物,无以自持。欲非能病人,柔自病也。故曰:吾未见刚者。
129.绥斯来动,斯和斯来。斯和如万物之于天地神气流行,无可见处,故曰斯。
130.学贵切近之悟。愤悱,未悟也。举一隅以三隅,反反身自悟。一悟而三者在也。所可举者事,事耳。其悟者,理也。若夫口耳之学,无反己之思,虽推一以知十,夫子弗取矣。明道曰:其近若夫,告往知来,则其知已。远其所知者,亦何物乎。推一知十,非知也。
131.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看来,直是欲。终其身更无他意。彼袗衣鼓琴二女裸,若固有之看来直是如家常淡饭。固有之物更无享用意思,总只是一心。
132.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夏正建寅,以人道尽天地之用。故曰:我欲观道吾得夏时焉。是寅为天人之交,万物万事之始。仁之权舆也。
133.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同路同体,以功夫生熟言。故曰:近若谓好学,非知力行,非仁知耻非勇又安言近。
134.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忧乐在圣人处时上见,原不在时。
135.颜子欲罢不能,是住不得手时。欲从末由是,放不得手时。
136.不怨不尤,下学上达,已在其中。若谓不得不合而始不怒不怨离天体矣。故居易以俟命。
137.下学上达,至淡至简,岂人所可与知。惟自知之,惟天知之。天知即于自知中见之。天人二途中间更无别略去。人所以还天,人所不知者,即无知也。
138.不以女乐去而以微罪行。夫子岂是意念计量有之。盖亦当时事理恰到如此。设使时非郊祭夫子必另有机可说,然则何不姑且谏止。曰:以夫子之诚而不能入,则谏又是小事。
139.养志事理甚大。知养志,则守身在中。
140.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虑愈下,则其德愈光。是子张堂堂对证之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意愈高则其闻愈浅。是子张堂堂传变之病。
141.或以视听为气,以视听聪明为气之灵为性,何如?曰:视听,气也,亦性也。视听之聪明,气之粹而性之正者也。书曰:惟天生聪明时,又聪作谋明作哲以视听为非性,则形色天性非性矣。
142.原壤岂不知孙弟者其为老氏之学。盖亦玩慢自放,如临丧而歌之类不以孙弟累心耳。以杖叩胫,夫子亦大警觉之。而原壤不以动念,老氏之孝固然。噫孟子之辟杨墨数百言不已,而夫子之辟老学,止于一击。固圣贤之气象,其亦处时处人然尔。
143.凡人只是无奈何此身耳。若能将此一身放在天地间,与四时同流,万物同生同化,更有何事。虽然此犹是奈何一身事耳。若在圣人以一身尽万身,一人尽万人,更有参赞之功业在。
14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故忠清果艺,夫子皆不许其仁是,就全体上论之,充其类,忠清果艺犹小人也。然忠清果艺是实事,小人则迹似而情异矣。
145.有若之学颇亦得其要领。诸子欲以师礼事之。犹谓其文章之似夫子耳,而真夫子未知也。曾子曰:江汉以濯秋阳以暴,方是圣门学问真宗旨,无似可言。
146.武王访问箕子以天道,故箕子便提出一个五行来说。五行不言用,其下八畴者皆五行之用也。天命之谓性一章,尽之五福六极中,和位育事耳。十数穷故威用而不言十者,圣人不得已也。
147.断除嗜欲,想永彻天机障,此亦麄之为言耳。天机嗜欲,只在几希之间,故功在审几,久久渐熟,知至而天机全矣。
148.苟为善,不是定教。文公迁国图存,彼时亦未有必死之势。故犹勉之以仁义。为仁义即是创业重统。为可继者视,犹可以为善国之时,又觉颇难矣。效死而□弗去,自是为善以后事。
149.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盖司教化正人心,全在士人。士人知而明之小民,则由其器而已。故敬敷王教与教,曾子乃由与知之别。
150.观尧典一书,可知古之帝王全在虚心用人。所以德业在已。今之才识志意之士,都是欲了在已之见,所以德业不下于民。
15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错枉,本皆所以为仁,知与仁并论非也。
152.子路好勇能临事矣。好勇不好学其蔽也。狂惟惧而好谋,即亦好学之功。无论精麄彼此。
153.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人也。明人伦是成其所以为人者,不尔斯禽兽矣。故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154.终日云者行步一移也,俟以终日即是。人为是心后于事矣,见几。天几也,事豫而立作者,作于心也。故曰:几者,吉之先见。若谓不待终日而作,其去几远矣。
155.助者,无根之谓也。集义,功夫止于根上着力,则虽奋迅勇果,亦是生意震发。□谓之助不可舍却,勿助而止,做正当低。勿忘亦便是学问在人,所见何如。
156.孔门只说欲。欲,仁体也。说无欲,自周子始,明道得之。乃以有为为应迹。明觉为自然,无事思索,亦无事乎操持。学脉在是,功夫亦在是。故予尝谓周子得圣学之宗亦在是。
157.放者,意也,非心也。求之者,心也。致知之事也。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以心使心非矣。
158.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只善与人同为至。
159.易以义理为数,潜虚吉凶,臧否平王,相休囚死,则又似以利害为数,不作可也。
160.看《春秋》须大着眼力。不然只是与齐晋诸君辨优劣较利害。夫子犹化工。孟子直是春生秋杀,无所假藉故曰天子之事。
161.与知与能,是造端。夫妇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是造端夫妇实学。
162.性以一定言命,以流行言至命。所以尽性,故仁义礼知全在声色臭味安佚上。尽性所以至命。知仁义礼智,本体之自然,而声色臭味安佚私慾自可寡矣。
163.文礼,不可分内外。外之可见者,影表耳。何谓文?是礼之生意流行处。何谓礼?是文之命脉宰制处。无浅深先后。浅深先后在博约上。博未必中。博主于礼则无过不及,而中在矣。精未必一,精主于一,则纯然不杂而一者至矣。
164.诚是已诚,圣人也。明是未诚贒而求至于圣人也。不是以诚为行,明为知。亦不是以诚为一。明为精择善固执,对不思不勉而言,总是明善中事。
165.《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惧者警惕之心,良心也。与孔子惧字同。人之言曰:读诗书,如和风庆云。读春秋如震雷迅电。圣人因时设教化,功之妙用如是。非为禁慾而加之意也。少有意存焉。句句而笔削,字字而褒贬,将有失其义者。
166.有不善,未尝不知,是不惑否?曰:还是立时事。
167.志学而立,是可与共学。至可与立,时事不惑,则道明理得。而心之全体着矣。知天命,犹有知底工夫耳。顺虽不着知,然未离乎人也。不逾矩则离人而化神矣。圣人十五以至七十,只是知有一学字,中间阶级所至,不是预有可裁底物事。
168.择乎中庸得一善,是共学适道。既竭吾才以后,有之拳拳二字,乃卓尔时也,是三十而立事。谓之见道,便是妄念。
169.勇者不惧,是不惧外患否?曰:仁与万物为体,智仁勇通乎万物万事之外而贯乎万物万事之中,其要归在仁上。智者,仁之神。勇者,仁之帅也。人固有威武不屈而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杀身以成仁者,皆就已上说。君子遇外患处之有道,不在此论。
170.问曾子为邦,比颜子如何?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有君道乾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彼以其富我以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有臣道坤道。
171.或谓颜子微有迹,故能发圣人之蕴。夫曰:微有迹,犹是查滓未化时,岂所以发圣蕴者,发圣蕴全在默识。如愚上见之,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子贡便不知有此。天何言哉,四时行,百物生,是蕴处,无迹可寻。
172.召忽许大气节。而夫子以匹夫匹妇之谅断之,只缘于行义上结果。管仲许大功业而夫子以器小断之。
173.只缘于事功上立脚。子路而失之,即似召忽。子贡而失之,即似管仲。学之,不可不讲也,如是。
174.贤者能守而未能化。曰:自颜子、漆雕开外贤者之守。守其资质之所本有者耳。守非其道,又焉言化。
175.曾点父子之学正相反。一是从下做到。一是从上见得。如何?曰:见与做相反。曾子亦自见到,故做到。点之倚门而歌,恐亦后人传附之说。不然连见亦未也。
176.据于德。据德所以凝道也。依仁又是据德功夫下手处,故修道以仁。
177.小人学道则易。使是易从于教化,非专指服役言。
178.或问恶旨酒何以尽?禹,曰:官家不禁酗饮乎?然只谓之禁,不可谓之恶。恶从仁民真心上发来,故一恶是仁,故与好善言并举。
179.利与善之间,同是此间,次念出此入彼。故舜、禹兢兢业业,惧其流而失之也。故曰:千里之途,慎于足下。
18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民为刍狗。原非少恩者,以不仁,却便有少恩之意。故曰:申、韩原于道德。夫申、韩未必原于道德,以其主名义而无悃恻之心,其起于为我之根,一也。
181.王荆公云:无者万物所以生有者。万物所以成圣人,惟务其成物者。不言其生物者言。成物而不言生物,此又荆公受病处。所以后来作用,反为老氏所哂。
182.无厌其所生所厌,饮也。乐与饵,过客,止无留情而在当情,当情亦过客也。
183.王纯甫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譬之富者不自言其有其役与其里之贫人,乃窃窃然言之,使富者闻之才一笑耳。老子曰:知我者希,则我贵。是以被褐怀玉。夫遁世无闷,夫子能之,亦老子所能。中道而行,夫子能之,在老子则以为多一中字。是以惟恐其不遁。
184.变化气质,不如致良知。直截是当下顿悟之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夫子亦且不敢如此说。故其变化直至七十不逾矩。
185.或论为学之要。曰:论语首章,尽之矣。总在学字上下落学,求自得。原非为人,故悦乐不愠。总是一体。皆时习也。以真觉真知流行。与遵道而行不同。但习有生熟耳。熟即不惑之时,知天从心之体假也。此开卷第一义,学之终始尽之矣。
186.善托生者,陆行不避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每念此此心,为之浑然无碍。庄子曰:复仇者,不折镆,乾忮心者;不怨飘瓦,偏心之人,不怒虚舟。每念此此心,亦为之洒然。无我在人自得。
187.仁义为定名,中正为虚位,仁义而中正,乃极也。土石为体,水火为用,水火变而土石不变。木金者,土石之精华,而水火之实体也。邵子以水火土石,配日月星辰,自是邵子之意。
188.晦翁谓:人固有终身为善而自欺者。得此便知圣学命脉。
189.惩忿如救火,窒慾如防水。惩忿如防火,防火莫如抽薪。窒慾如止水,止水莫如清源。
190.天下最怕雷同,雷同便不是学。故如切如磋。
191.周公还是才艺过美,製作过盛,启末流文胜之渐。见礼知政、闻乐知德,使在夫子三千三百,恐更简易易从。比如父母之丧,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一句道尽。
192.仁者,人也。人与天地,生生无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去其有间者,而通之以达乎。天故身死而心生仁,理也。
193.明道云:颜子未至于圣,还是心生。柳子云:老僧道机熟。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然惟颜子可以言生熟。其余犹荑裨也。
194.克己复礼,乃复其见天地之心。复,故可为仁。
195.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类。天无偏而地气有偏,然天至于生时即已入地气矣。天气须从未生时观来。
1196.非礼勿视,听言动,是机上用功否?曰:到得克己为仁由己时,已是礼根透露,故言勿,即谓之无矣。如曰:禁止之。云其勿将,何日可以了之。
197.祭者,接也。祭必有气脉与所祭之人,接续流通而无间,故感格祭天以冬至,祭地以夏至,祭祖弥以生辰,忌日清明之类,亦谓其气脉一路可流通耳。冬至而非其时,即非所以事天,故古人重之。
198.吾人心地常使有余裕,地步常使有余闲。随吾所往,自然宽博有容,平铺自在。事变之来,是非亦可照察。不可竭尽心力,彼此俱迫迫窄窄无展布处。
199.何谓“素位而行”?曰:妖寿不二。不二处,便是素。有一毫荤腥夹杂,非素矣。
200.老子玄牝,虚中无物,故其道以不自有为本。非有所指也。有所指,不足谓之玄牝。

本文由'绍楠'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